教育部近日下发通知整治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要求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教育部称,幼儿园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新京报》3月8日)
马广志(媒体人):造成幼教“小学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另一方面就是不少幼儿园迎合家长心理需求,以多揽生源、多赚钱。另外,入学测试也是幕后“推手”之一。因此,要整治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还得依靠制度发力。试想,在许多家长心存“学到东西”的错误观念驱使下,在生源激烈竞争的倒逼下,若没有硬性的制度要求,有多少幼教老师能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水准?可见,由上而下地对幼儿教育教学进行指导和规范,确是治本之策。
吴献坤(市民):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显然不能靠自我约束,更不能靠自觉,那就必须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其违规成本。在禁的同时,也应该让幼儿园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教育标准,比如列举出哪些内容属于幼儿园教育范畴,哪些是“小学化”倾向的违规,只有明确这个界限,监督人员在巡查中才会执法有据,也避免幼儿园打“擦边球”。
汪昌莲(公务员):其实,“小学化”教育内容中也蕴藏着“快乐基因”,只是我们的幼儿教育者眼拙,不善于去发现“快乐基因”,更不懂得如何去激活“快乐基因”,更不知道如何让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受“快乐基因”浸润,也变得快乐起来。如果仅把“语数外”等“小学化”教育内容,当成一种冰冷、枯燥的知识,每天长时间地向幼儿们灌输,生硬地要求幼儿们死记硬背,孩子们视其为一种压力与负担,自然找不到快乐。可见,与其对幼儿园教授“小学化”内容禁而不止,不如探索和倡导“快乐教学方式”。否则,即便是禁得住幼儿园教授“小学化”内容,但禁得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浮躁心态,禁得了社会上如雨后春笋般的各类补习班吗?
刘艳(公务员):家有三岁小儿,幼儿园恰好读了两周。作为一位幼儿的母亲,我十分认同教育部这纸禁令,可是令行就能禁止吗?就像宝宝所在的幼儿园,没有玩具,空间狭小扭不开屁股,除了教孩子们认认生字,识识数,还能干什么?而且小学入学是要考试的,不教行吗?如此,政府部门的强行干预能起作用吗?有论者说,幼儿园“小学化”非禁令可阻,资源分配是症结。作为一个实感实证幼儿教育的母亲,我十分赞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