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国家规定,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而在我省,城市小学、初中都平均“超额”10人以上。在省会郑州,有的学校一个班甚至超过了100人。孩子们上学的环境也越来越拥挤,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省政协召开重点提案督办会,长期关注这一现象的省政协委员崔光有、李倩、孙浩等和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聚集在一起,共商对策。
城市中小学“超负荷”
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在校生人数由1227。6万减少到980。1万,减少了247。5万;而城镇中小学在校生人数由462万增加到546。2万,增加了84。2万。
全省城市小学、初中平均班额均为57人,分别超国家规定12人、7人。
省政协委员崔光有认为,大班额形成的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小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贫乏,大中城市教育资源具有明显优势,大量流动人口子女到城市接受教育。
造成学校“超负荷”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学校规划设置不合理。崔光有说,城市不断扩张,大量新建、在建小区审批时却没有设置配套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使得若干区域出现盲区。
每年改造300所中小学
“老师在上课和管理学生时,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每个班学生超过40人,对老师来说,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他不可能去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这样,学校的教育就容易停留在表面,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一位从教多年的老校长说。
针对这种现象,我省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昨日,省教育厅高校工委专职委员贾修国说,加强城镇中小学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扩大城镇义务教育的承载能力,是解决入学问题的根本途径。
省政府已经提出要求,把中小学校的规划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组织教育、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在科学预测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上,根据包括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内的适龄儿童数量、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等,编制城镇中小学专项规划,合理设置学校。
城市新区开发、旧城区成片改造或城市零星开发时,要配套新建或改建、扩建中小学校,并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从今年起,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改造工程,每年改造300所中小学。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城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办学条件基本标准。
我省要求“流入地政府”把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统一编班教学
河南省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把农民工子女入学的责任圈定在“流入地政府”,要求把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与城市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
《意见》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非户籍所在的工作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需先提出就读申请。流入地县(市、区)教育部门审核确认后,按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划定服务学区或定点学校。以公办学校为主,统筹安排就读,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对于家境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在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免费提供教科书。对接收农民工子女入校的民办学校,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
随着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民进河南省委在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切实重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的提案,研究解决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入学安置难的问题。
在提案办理座谈会上,省教育厅表示,我省要将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统一管理,使农民工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