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小学生厌学案例分析
心理资讯频道 2010年09月25日 16:21 厌学
[导读]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
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要求过高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的不公正。 一、基本情况 姓名:明明 性别:男 年龄:11岁 成绩:中下 爱好:玩电脑 他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小动作不断,老师没办法,自己也懊悔、就是改不掉这个毛病。经常不带书本和作业,不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只有老师和家长盯着才勉强动笔。对学习虽无兴趣。 二、交谈 开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让他接受我,注意到他爱劳动的一面,我们的第一次接触就是从这儿开始: 我问他:"你劳动这么勤快又有条理是跟谁学的?" 他的回答令我出乎意料:"平时观察奶奶学来的。" "啊!你很细心嘛!""你怎么会想到去观察奶奶劳动?" "我们家活儿都是奶奶一个人干的。有时我也干一点。" "你还很懂事嘛!" 他第一次用惊讶的双眼观察我。 "你奶奶一定很喜欢你吧!" "嗯。" "一学就会,你挺聪明的!" "我爷爷也这么说。可是爸爸妈妈总是说我没脑子。" "那你自己怎么看自己?" "我有时聪明,有时笨。反正一跟学习占边我就特别笨。" "怎么会呢?" "我一碰到书就会反应很慢。" "不,其实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他再一次用惊奇的眼睛看我。 在我再次肯定后,他放松地跟我聊了起来… 三、分析原因: 通过多方了解班主任及本人,明明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不好,很大程度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一是父母的打骂,父母只顾挣钱,对他缺乏关爱;二是个别教师滥用惩罚,观念不当;三是祖父母溺爱;导致他学风懒散,缺乏学习动机,还有来自于他自身的自制的能力的缺失。 四、采取措施 针对明明的问题,与他的父母和祖父母进行了沟通,告诉他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孩子的学习和人格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要多注意孩子的感受,不能一味地打骂,还要与孩子多交流,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与家庭沟通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针对明明的弱点对他进行了行为矫正: 考虑到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动力条件,学习动机制约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首先我让他认识到小动作的危害,重视老师讲的内容,来提高注意力。告诉他上课要保持端正的坐姿,不需要动笔或翻书时,可帮助改掉小毛病。经常和家长联系,共同为他设计了一套行为价值与奖励计划,即表现良好就给予一定奖励。通过一个月的努力,明明有了进步,慢慢地建立起了对学习的兴趣,初步学会了控制和调整自己不良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虽然,还不能保证每次作业都准时上交,但也在一步步向好的方向发展。看到孩子的可喜变化,明明父母更是惊喜万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看家了,他们改变了以往的粗暴态度,对明明更多的是平等、尊重,特别是对他的学习比以往更有耐心了。这使我对明明的信心更足了,当然明明对自己也有了信心,相信这信心会成为一束燃烧铁火焰,照亮他前进的道路。 五、评价反思: 厌学虽不是什么新鲜问题,但它普遍存在于现代中小学学生中,家长担心,老师头疼。他是学生个体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现问题所导致的。但究其原因却总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学习负担过重,由过多心理压力而造成的(来自学校、家庭各个方面); 二是学习动力不足,缺失对学习的兴趣; 三是家庭教育过于娇纵或缺少正确引导(来自学校和家庭)引起的对学习的错误认知。 要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间的相互协助配合。教育协作方法得当,给孩子多一点宽容,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冷漠;从行为上关心他们,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环境,并不断从正面对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给予强化,他们是能够很快领悟,且作出改进的。 我在分析解决个别同学在学习心理上的障碍,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兴趣,加强外部条件的刺激,端正态度等途径改变他们的不良行力习惯。 案例中的这位小主人公的厌学行为就是属于典型的第三种原因所造成的。针对这一存因,在辅导过程中,我在取得其信任的基础上,综合启动了家庭、学校各个方面的协作和配合,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来自家长和老师对其学习的信心和关爱,以及来自学习本身的乐趣,从而比较成功地完成了整个辅导的前期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尝试坚持读书或者学习一会。通常这个手段在开始读书或者学习的时候比较奏效,如果你想去看书,却发现很难静下来,那么就逼着自己坐下来看一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