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留言 | 网站帮助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取回密码>>
课题研究首页 | 课题报告 | 论文展示 | 合作学校 | 特聘专家 | 活动策划 | 征文大赛 | 世界之窗 | 全民讨论 | 经验交流
  课题研究 - 全民讨论 - 文章内容
【冰点特稿】:心理问题与品德无关

上传:admin 审核发布:admin 更新时间:2012-3-29 21:44:49 点击次数:651
2008年春天,北京“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与一家教育机构联手,搞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心理调查,对象是2000多名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

    结果不乐观:老师们普遍反映心理压力大,人际沟通不畅,职业枯竭感偏高,许多人受到慢性疲劳和慢性病的困扰,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调查还采用了心理健康临床诊断量表。这个表,是由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10个因子构成,能较全面地反映出被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被测教师总检出率明显偏高。

    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倾注更多的情感,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照。“要不怎么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可是,多少年来,这些‘灵魂工程师’的心灵,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安顿和滋养。”参与调查的心理专家说。

    这位专家还说:“别再要求老师当蜡烛了,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您自个都烧没了,还照谁呢?您自个儿都枯竭了,哪还有能量给别人呢?我们要告诉老师,首先照顾好你自己。我们更要告诉老师一些方法,为自己源源不断地注入心理能量。”

    这一年,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携手“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共同启动了一个面向全区教职员工的项目:教师心理健康导航。今年10月23日,他们刚办完最新一轮的心理讲座。

    很多老师的行为,跟师德没关系,而是跟心理有关

    导航项目办了一系列讲座,选题是与老师座谈讨论后敲定的,共10讲:《做情绪的主人——情绪管理策略》、《解读原生家庭与学校教育》、《如何与你的学生谈性》、《用沟通代替冲突》等。

    有一天,讲座课间休息时,从阶梯教室后边冲下来一个穿棕色夹克衫的男教师,风风火火地跑到讲台前,对主讲的苑老师大声说:“我对这课太不满意了!”

    “您别急,慢慢说,看看我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苑老师说道。

    “我不是说你课上得不好,我是对课堂纪律特不满意。你瞅见没,前边那个女的,老接电话。”他气呼呼地讲。跟着,又说了一句更让苑老师吃惊的话:“你知道吗?有好几次,我都想出去,找块大板砖,回来拍她。”

    苑老师一听,赶紧说:“你挺捧的,控制住了自己。我也挺感激你的,为了听我的课,能这么忍耐。”接着,她又有意识地问这个男老师,是用什么法子控制住了自己。

    “我知道,打人犯法,我还有儿子呢。”他清了清嗓子,又补上一句:“要是没儿子,我今天非拍她不可。”他诉苦说,眼下心里很纠结:下半堂课,自己听还是不听?假如还像上半堂一样,他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

    “反正我也离婚了,我儿子,连他妈都不要他了……我他妈的就是不能让人欺负!”

    无意中,他吐露出几条个人信息,苑老师对他的状况有了大概了解。

    “这样吧,咱俩一块做工作。我呢,再强调一下课堂纪律。你呢,坐到第一排,离我近点,可以听清课,即便她再打电话,你也看不见。我有你这么一位帅哥坐下边听讲,也很高兴。您看,这么做成不?”

    “成!我听您的。”

    这堂课平静地上完了。后来,在一次互动体验式的心理培训活动中,苑老师又遇见了这个男教师。这回,他向苑老师开放了个人成长经历。

    小时候,他的妈妈软弱无能,没力量保护他。他的父亲是个工人,只念完小学,教育孩子的方式粗暴,抬手打,抬脚踹。上中学时,他爸倒是不打他了,但常常吼,说话就像他现在这股劲儿。

    “表面看,这个男老师像一个行侠仗义的人,是在维持课堂纪律。其实,他的这些冲动来自于他小时候,他是在保护那个常常被父亲欺负的自己。”

    在与老师反复交流、自我体验后,这个男教师终于明白了自己从小到大,内心一直压抑着的情绪叫愤怒,指向的是父亲。愤怒情绪外壳下隐藏的是委屈:你为什么老打我?你为什么老吼我?这种委屈,是他以前从没意识到的。现在,他知道了愤怒的来源,知道了愤怒底下,还有更深的压抑是委屈,愿望是有人能陪伴自己。

    现在,当他充分地体验、表达了这种委屈后,内心的压抑得以释放,愤怒的外壳得以放下,心结开了,人变轻松了。以往对学生态度粗暴、易怒的现象也几乎没有了,学生们感觉老师变亲切、耐心、幽默了。

    “被压抑的能量,总要找个地方宣泄。很多老师的行为,跟师德没关系,而是跟心理有关。自知了,许多问题就好解决。”苑老师坚信这一点。

    只有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生

    “我们呐,在学校是天使,在家是魔鬼。”老师们自嘲地说。

    “在学校,我不能打别人家的孩子啊,有火心里头憋着、攒着,回家后,全发泄到老公、孩子身上。”

    心理培训班上,一位女教师自我描述的家庭近乎完美,夫妻关系甜蜜,婆媳关系和睦。但不知为什么,最近,她老公的耳朵不好使,听力急剧下降,有一只耳朵快要听不见了。

    瞧过医生后,医生说问题很严重,告诉她老公,不要戴耳机打电脑游戏了,也不能听刺激性强的音乐。可回到家里,老公照样上网,戴着耳塞打电脑游戏。她很心痛老公,站身后不停地劝导:“医生都说了,你不能打游戏,你要真听不见了,我该多心痛、多着急?真听不见了,会影响你的工作,爸妈知道了该多上火啊?”

    课上,培训老师和大家一块现场帮她解析:老公的耳朵为什么听不见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老公失聪的原因,就是再也不想听你唠叨了。

    “天哪!他耳朵听不见,竟然跟我有关?”

    回家后,她试了试,尽量不唠叨,尽量不说一些让老公感到有压力的话。没多久,老公的听力果然恢复正常。

    还有一位优秀教师,描述自己长期胃痛,却一直查不出病因,吃药也不见好。她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连睡觉做梦,都是在跟学生谈话。她对自己严苛,对别人也如此,追求完美,不允许出一点瑕疵和差错:要求学生考试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全校第一,因为自己是优秀班主任;对家人也严格,儿子快30岁了,还不找对象,原因是:“我找个什么样的,我妈才能满意呢”?

    心理专家分析道,自己要做到完美,别人也要做到完美,这怎么可能?一但达不到,人就非常焦虑。她胃痛的病根,正是这种严重的焦虑。

    “自我发现之旅”是一门互动心理课程,目的就是让老师由体验到自知,由自知到悦纳自己。

    接受培训的教师集中住在北京郊区,在一个安静放松的环境里待上两天。上课不用记笔记,不让使笔记本电脑,大伙围坐在地毯上,轻松得像是在做游戏。

    培训结束,在分享感受和自我改变时,老师们的评价是:上这样的心理课,让人身心受益。在日后的跟踪调查里,他们写道:“我在学校当德育主任,天天和问题学生、学生问题打交道。儿子也不省心,马上要高考了还打架,自己常被叫去处理,真是愁上加愁啊!我是捂着肝,来参加培训的。”

    “培训后,我最大的改变是:不再和学生较劲儿、斗智了,而是从心底去理解这些孩子,真心地想帮他们。态度一变,师生关系也变了,变亲密了,不像从前那么敌对,学生开始信任我。我做学生工作的效果,也比其他老师好。以前,每天上班都感到头疼、排斥,周日晚上焦虑得睡不着觉。现在,上班成了一件轻松愉悦的事。还有,我的肝也不疼了。”

    “每到开学初,制定幼儿园工作计划时,我的颈椎病就会非常厉害。现在我知道了,人的某些外在压力,会在身体上进行转化,出现病态反应。相关研究表明,60%%以上的内科疾病,都是受到了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的影响。原来背痛,是因为自己承载了太多的东西;颈椎僵硬,跟亲密关系出了问题有关;拉肚子,可能是由焦虑造成的。”

    “我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从小生长的环境,迫使我要自强、独立,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机会,获得荣誉。所以,很多时候自以为‘真理’、‘正确答案’掌握在我的手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总有比自己更强的人存在。有时,在辩论中因为没辩过对手,会垂头丧气,没有精神,并为此而生气。听了田宝教授讲的课,我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是有偏差的,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才时不时地为一些小事而苦恼。”

    “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不同性格、不同想法、不同才能的人很多很多,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而是改变你能改变的;不能改变的,便要让自己去适应这样一个环境。”

    “只有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与自己和谐了,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别人,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真正同情和理解孩子们。” 
 有一个关心、认可自己的老师,可以补偿在家里得不到的东西,更好地成长

    上“原生家庭”课时,心理教授讲的一个女孩的故事,触动了不少老师的心。

    女孩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她刚一断奶,父母就进城打工。每年只在春节时,才能见到爸妈,个别时候还见不到。14岁以前她没喊过妈,母亲是个陌生人,她不知道怎么开口叫妈,更没建立起母女那种亲密的依恋关系。12岁时,妈妈才回到家里,但女孩仍跟奶奶一块睡。14岁,家里另盖了新房,爸爸也回来了,女孩才回到真正的原生家庭。虽跟妈妈住在了一起,但对母亲仍感陌生,夜里常会哭醒。

    现在,她已经是个白白净净的大姑娘了,身材很棒,个子高高的,学习也好,考上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可是上大学后,她碰到难题——处不好人际关系。跟同宿舍的同学,她不知道说些什么。别人与她交流,也不懂怎么反馈。原来就没有朋友,如今在陌生的城市,她的孤独感越来越重。以至于情绪抑郁,到了想自杀的地步。

    心理专家见到她时,是10月份,她是这个样子的:梳了个大马尾巴头,穿着白衬衫,纽扣从第一个扣系起,外边套了件黑风衣,风衣的腰带系得紧紧的。下身穿条黑裤子,脚上是黑皮鞋、黑袜子。肩上的包也是黑色的,人坐得端端正正。

    聊天时,她哭得唏哩哗啦的。倾诉后,心理专家问:“听了你的述说,我心里难受,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我不知道,这是我的感觉,还是你的?”

    听了这话,女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哇哇地。

    她哭诉道:“我一直感觉难受,感到委屈,却不知为什么。刚才,您一说到被抛弃,‘砰’地一下,我感到心被撞到了,就是这个,从小我妈就不要我。”

    心理专家解释说,对于成人来讲,出外打工,挣更多的钱,是为了更好地供养孩子。可小孩子不那么想,很小时,早上一睁眼,看不到妈妈,不能撒娇,没人依恋。再大,看到别的孩子有妈抱,有妈陪着玩,自己没有。小孩子会怎么想呢?都是我不好,妈妈不喜欢我,所以不要我。长大后,即使她长得再漂亮,人再优秀,内心还是不能接纳自己。

    “像这个女孩,在同学眼里,是那么地漂亮,父母现在做生意,家境也不错,不少男生追求她。但她不认可自己,说自己狗屁不是,只是一个没人要、被抛弃的人。

    “她的问题是,先天精神营养严重缺失。由于从小缺乏母爱,带来被抛弃感,长期积压下来,影响了她的人生观: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不要以为打骂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人越小,越容易受到心灵创伤,越不好修补。只有健康的养育环境,才能养育出健康的宝宝。只有健康的教育环境,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

    “许多人的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后最终爆发的,其成因可以追溯到早年,其影响很多是来自家长和老师。没有哪个父母和老师会故意伤害孩子,很多是无意的,甚至以爱的名义,做出了伤害孩子的事。”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减少师源性伤害,更好地理解、关怀学生?

    一些职高的老师也来参加心理培训。他们说,有时候气急了,会骂学生是混蛋、小流氓。培训前,给每人发一张像报纸那样大的白纸,让他们写出学生的问题。提及学生,火气那个冲啊,‘噌噌噌’地写,正面不够写反面。等培训结束时,再给每人发张纸,再让他们写,这时,好多人捏着笔,写不下去,火气也没了。

    “现在看来,我的这些学生太可怜了。他们成长到现在,不容易。”反而有老师写下这样的话。

    有个老师说起自己班上的一个女孩,每天上学都化特浓的妆,自己烦她,觉得她不正经,平时对她不理不睬的。有天,女孩的妈妈来学校。“我一瞅,好家伙!这妈化的妆,比女孩浓十倍。眼下,我能理解这孩子了。她在这种家庭长大,现在每天还能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没有早恋,已经不错了。以后,我要多关心她,她挺聪明的。”

    其实,孩子非常期望老师的认可。虽说很多学生的问题来自家庭,但如果有一个关心、认可他的老师,可以补偿在家里得不到的东西,那么他可以选择不同于家人的生活,走另外的路,更好地成长。

    过去,学生调皮、打架、抽烟、早恋等,老师往往归结为品质问题、道德问题。评价学生的标准,非好即坏,非善即恶。培训后,老师们更确信学生行为背后有心理原因。学生没好坏之分,只是特点不同。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要不同对待。不能再把自己期待的东西,把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强加到学生身上。一旦老师的态度变了,学生也不再逆反了,潜能反而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

    “再怎么拧,萝卜也变不成白菜。”

    “但我们可以做到,让他成为一个健康的萝卜,一个很棒的萝卜。”

    对学生进行开明的性教育,其实并不难

    一个幼儿园老师,给大伙讲了个笑话。

    园里有个6岁小男孩,有天亲了班上小女孩的手,不是亲一个,而是亲了一圈人,有四五个。晚上回家,一个女孩高兴地告诉妈妈,今天班上谁谁谁亲了我的手。

    “他还亲谁了?”当妈的一听,马上警觉地问。

    小女孩说完,她妈立刻挨个儿给家长打电话。第二天,几个家长找老师问:你们班出了个小流氓,你怎么不管?老师害怕了,赶紧找园长:班上出事了,家长们来闹了。园长一听,也急了。

    “这些家长、老师,是把成年人的观念,套在孩子身上。一个6岁小男孩的吻,跟36岁男人的吻,能一样吗?可别把这事当笑话,如果处理不好,对那个小男孩性心理发育,会有很大负面影响。”心理专家说。

    在调研中,他们发现对学生的性教育,是老师普遍反映的难点和重点。不少学生问题,转来转去最后都落到“性”这个点上。但好多时候老师却束手无策。有个小学老师反映,班上有个男生上课时手淫,连她见了都特尴尬。没法子,只好喊他起来回答问题。再没辙,干脆赶出教室。

    听完“性教育”讲座,一个老师惶惶地说:“我教书30年了,都快当奶奶了,但好多性知识,我还是稀里糊涂的。”

    对学生进行开明的性教育,其实并不难。在心理培训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典型个案。

    有个初中班主任反映,班上一男生很聪明,学习也好,不知什么原因,近来成绩“哗啦啦”下来了,落差太大。“好多数学题,他也不是不会做,就是老出错,人一下子变得非常马虎。”这种不明原因的马虎,让家长心急。

    因为刚听过心理讲座,班主任建议家长:要不,去咨询咨询吧。心理咨询师侯老师接待了这个男孩。

    “我一看,这是个挺开朗活泼的男孩,特爱说话,是学校的相声演员。见我,也不感到生分,立马天南海北地聊开了。”越聊,男孩越放松,侯老师开始有意识地试探他。

    “你有没有小女朋友啊?现在不是时兴早恋吗?”男孩子脸红了,说没有。

    “是吗,那你脸红什么?”男孩儿吭哧了半天,说自己“那个”了。

    “噢……你是不是身体有了变化,觉得自己变成大人了?”男孩儿点点头。“那你是不是遗精了?”

    “嗯,好像是这么叫的。”再问,男孩儿不好意思了,主动转移话题。侯老师知道他是由于青春期性萌动引发了困惑。

    “咱俩做个游戏吧。”侯老师提议,她想做一个专门针对两性关系的投射测验。实验中,分别用花和昆虫的意象,来代表女性和男性。侯老师要慢慢引导男孩儿进入放松状态,在想象中,走出咨询室,走进一座花园。接下去,侯老师会问他在花园里见到什么花、昆虫之类的问题。

    这时,男孩儿开腔了:“老师,我看见花园旁边,有一大片湖水。”他声音低低地说。

    “这片湖水很吸引你吗?”“是的,我觉得非常美。”

    “那你就好好地看一会儿吧。”

    过了一会儿,男孩儿又说:“老师,我挺想下去游泳的。”侯老师明白他潜意识里想干什么,回答他可以啊。

    “游”了一会儿,侯老师问,感觉咋样?男孩儿说很放松,挺开心的。几分钟后,男孩儿“上岸”了,回到了咨询室的沙发上,回到现实中。“老师,我明白刚才是在干吗了。”男孩儿道。

    之后,俩人理性、平静地谈了有关未成年人性行为等方面的话题。侯老师告诉男孩儿,遗精不是坏事,更不是丢脸的事,而是他身体发育健康正常的表现。他们甚至谈到男孩儿将来如何处女朋友、结婚生子等等。

    “在湖水中游泳,对他已经是一种性能量的宣泄。”侯老师解释。

    一周后,班主任老师来电话说,咨询效果很好,男孩儿现在上课不走神了,马虎的毛病好多了,周考成绩也上来了。

    虽然现在的初中设有生理卫生课,但这课开得与孩子身心发展不同步,而且是男女生分开上。这种上课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暗示,男生那边会想:不晓得女生那边都讲什么,她们一定有秘密,不想让我们知道。

    “读你心意”负责人郭巧慧主任感慨地说:“如果我们在小学一年级时,就教给孩子,男女性器官是什么特征,能大大方方地喊出名字,等他长大了,也就不会稀奇。同时,我们还要告诉孩子,身体是如何发育的,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如何预防疾病等,这样才能达到正向引导、健康教育的目的。”她还认为,要想给孩子开明的性教育,关键是老师。

    “如果讲课人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出男女性器官的名称,没有一个健康的性观念,他能把有关性知识,毫无保留地传达给学生吗?” 
 有一个关心、认可自己的老师,可以补偿在家里得不到的东西,更好地成长

    上“原生家庭”课时,心理教授讲的一个女孩的故事,触动了不少老师的心。

    女孩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她刚一断奶,父母就进城打工。每年只在春节时,才能见到爸妈,个别时候还见不到。14岁以前她没喊过妈,母亲是个陌生人,她不知道怎么开口叫妈,更没建立起母女那种亲密的依恋关系。12岁时,妈妈才回到家里,但女孩仍跟奶奶一块睡。14岁,家里另盖了新房,爸爸也回来了,女孩才回到真正的原生家庭。虽跟妈妈住在了一起,但对母亲仍感陌生,夜里常会哭醒。

    现在,她已经是个白白净净的大姑娘了,身材很棒,个子高高的,学习也好,考上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可是上大学后,她碰到难题——处不好人际关系。跟同宿舍的同学,她不知道说些什么。别人与她交流,也不懂怎么反馈。原来就没有朋友,如今在陌生的城市,她的孤独感越来越重。以至于情绪抑郁,到了想自杀的地步。

    心理专家见到她时,是10月份,她是这个样子的:梳了个大马尾巴头,穿着白衬衫,纽扣从第一个扣系起,外边套了件黑风衣,风衣的腰带系得紧紧的。下身穿条黑裤子,脚上是黑皮鞋、黑袜子。肩上的包也是黑色的,人坐得端端正正。

    聊天时,她哭得唏哩哗啦的。倾诉后,心理专家问:“听了你的述说,我心里难受,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我不知道,这是我的感觉,还是你的?”

    听了这话,女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哇哇地。

    她哭诉道:“我一直感觉难受,感到委屈,却不知为什么。刚才,您一说到被抛弃,‘砰’地一下,我感到心被撞到了,就是这个,从小我妈就不要我。”

    心理专家解释说,对于成人来讲,出外打工,挣更多的钱,是为了更好地供养孩子。可小孩子不那么想,很小时,早上一睁眼,看不到妈妈,不能撒娇,没人依恋。再大,看到别的孩子有妈抱,有妈陪着玩,自己没有。小孩子会怎么想呢?都是我不好,妈妈不喜欢我,所以不要我。长大后,即使她长得再漂亮,人再优秀,内心还是不能接纳自己。

    “像这个女孩,在同学眼里,是那么地漂亮,父母现在做生意,家境也不错,不少男生追求她。但她不认可自己,说自己狗屁不是,只是一个没人要、被抛弃的人。

    “她的问题是,先天精神营养严重缺失。由于从小缺乏母爱,带来被抛弃感,长期积压下来,影响了她的人生观: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不要以为打骂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人越小,越容易受到心灵创伤,越不好修补。只有健康的养育环境,才能养育出健康的宝宝。只有健康的教育环境,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

    “许多人的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后最终爆发的,其成因可以追溯到早年,其影响很多是来自家长和老师。没有哪个父母和老师会故意伤害孩子,很多是无意的,甚至以爱的名义,做出了伤害孩子的事。”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减少师源性伤害,更好地理解、关怀学生?

    一些职高的老师也来参加心理培训。他们说,有时候气急了,会骂学生是混蛋、小流氓。培训前,给每人发一张像报纸那样大的白纸,让他们写出学生的问题。提及学生,火气那个冲啊,‘噌噌噌’地写,正面不够写反面。等培训结束时,再给每人发张纸,再让他们写,这时,好多人捏着笔,写不下去,火气也没了。

    “现在看来,我的这些学生太可怜了。他们成长到现在,不容易。”反而有老师写下这样的话。

    有个老师说起自己班上的一个女孩,每天上学都化特浓的妆,自己烦她,觉得她不正经,平时对她不理不睬的。有天,女孩的妈妈来学校。“我一瞅,好家伙!这妈化的妆,比女孩浓十倍。眼下,我能理解这孩子了。她在这种家庭长大,现在每天还能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没有早恋,已经不错了。以后,我要多关心她,她挺聪明的。”

    其实,孩子非常期望老师的认可。虽说很多学生的问题来自家庭,但如果有一个关心、认可他的老师,可以补偿在家里得不到的东西,那么他可以选择不同于家人的生活,走另外的路,更好地成长。

    过去,学生调皮、打架、抽烟、早恋等,老师往往归结为品质问题、道德问题。评价学生的标准,非好即坏,非善即恶。培训后,老师们更确信学生行为背后有心理原因。学生没好坏之分,只是特点不同。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要不同对待。不能再把自己期待的东西,把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强加到学生身上。一旦老师的态度变了,学生也不再逆反了,潜能反而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

    “再怎么拧,萝卜也变不成白菜。”

    “但我们可以做到,让他成为一个健康的萝卜,一个很棒的萝卜。”

    对学生进行开明的性教育,其实并不难

    一个幼儿园老师,给大伙讲了个笑话。

    园里有个6岁小男孩,有天亲了班上小女孩的手,不是亲一个,而是亲了一圈人,有四五个。晚上回家,一个女孩高兴地告诉妈妈,今天班上谁谁谁亲了我的手。

    “他还亲谁了?”当妈的一听,马上警觉地问。

    小女孩说完,她妈立刻挨个儿给家长打电话。第二天,几个家长找老师问:你们班出了个小流氓,你怎么不管?老师害怕了,赶紧找园长:班上出事了,家长们来闹了。园长一听,也急了。

    “这些家长、老师,是把成年人的观念,套在孩子身上。一个6岁小男孩的吻,跟36岁男人的吻,能一样吗?可别把这事当笑话,如果处理不好,对那个小男孩性心理发育,会有很大负面影响。”心理专家说。

    在调研中,他们发现对学生的性教育,是老师普遍反映的难点和重点。不少学生问题,转来转去最后都落到“性”这个点上。但好多时候老师却束手无策。有个小学老师反映,班上有个男生上课时手淫,连她见了都特尴尬。没法子,只好喊他起来回答问题。再没辙,干脆赶出教室。

    听完“性教育”讲座,一个老师惶惶地说:“我教书30年了,都快当奶奶了,但好多性知识,我还是稀里糊涂的。”

    对学生进行开明的性教育,其实并不难。在心理培训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典型个案。

    有个初中班主任反映,班上一男生很聪明,学习也好,不知什么原因,近来成绩“哗啦啦”下来了,落差太大。“好多数学题,他也不是不会做,就是老出错,人一下子变得非常马虎。”这种不明原因的马虎,让家长心急。

    因为刚听过心理讲座,班主任建议家长:要不,去咨询咨询吧。心理咨询师侯老师接待了这个男孩。

    “我一看,这是个挺开朗活泼的男孩,特爱说话,是学校的相声演员。见我,也不感到生分,立马天南海北地聊开了。”越聊,男孩越放松,侯老师开始有意识地试探他。

    “你有没有小女朋友啊?现在不是时兴早恋吗?”男孩子脸红了,说没有。

    “是吗,那你脸红什么?”男孩儿吭哧了半天,说自己“那个”了。

    “噢……你是不是身体有了变化,觉得自己变成大人了?”男孩儿点点头。“那你是不是遗精了?”

    “嗯,好像是这么叫的。”再问,男孩儿不好意思了,主动转移话题。侯老师知道他是由于青春期性萌动引发了困惑。

    “咱俩做个游戏吧。”侯老师提议,她想做一个专门针对两性关系的投射测验。实验中,分别用花和昆虫的意象,来代表女性和男性。侯老师要慢慢引导男孩儿进入放松状态,在想象中,走出咨询室,走进一座花园。接下去,侯老师会问他在花园里见到什么花、昆虫之类的问题。

    这时,男孩儿开腔了:“老师,我看见花园旁边,有一大片湖水。”他声音低低地说。

    “这片湖水很吸引你吗?”“是的,我觉得非常美。”

    “那你就好好地看一会儿吧。”

    过了一会儿,男孩儿又说:“老师,我挺想下去游泳的。”侯老师明白他潜意识里想干什么,回答他可以啊。

    “游”了一会儿,侯老师问,感觉咋样?男孩儿说很放松,挺开心的。几分钟后,男孩儿“上岸”了,回到了咨询室的沙发上,回到现实中。“老师,我明白刚才是在干吗了。”男孩儿道。

    之后,俩人理性、平静地谈了有关未成年人性行为等方面的话题。侯老师告诉男孩儿,遗精不是坏事,更不是丢脸的事,而是他身体发育健康正常的表现。他们甚至谈到男孩儿将来如何处女朋友、结婚生子等等。

    “在湖水中游泳,对他已经是一种性能量的宣泄。”侯老师解释。

    一周后,班主任老师来电话说,咨询效果很好,男孩儿现在上课不走神了,马虎的毛病好多了,周考成绩也上来了。

    虽然现在的初中设有生理卫生课,但这课开得与孩子身心发展不同步,而且是男女生分开上。这种上课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暗示,男生那边会想:不晓得女生那边都讲什么,她们一定有秘密,不想让我们知道。

    “读你心意”负责人郭巧慧主任感慨地说:“如果我们在小学一年级时,就教给孩子,男女性器官是什么特征,能大大方方地喊出名字,等他长大了,也就不会稀奇。同时,我们还要告诉孩子,身体是如何发育的,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如何预防疾病等,这样才能达到正向引导、健康教育的目的。”她还认为,要想给孩子开明的性教育,关键是老师。

    “如果讲课人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出男女性器官的名称,没有一个健康的性观念,他能把有关性知识,毫无保留地传达给学生吗?”
政治思想工作、道德说教,不如切实的心理帮助

    学生自杀了,而且一学期内班上俩学生接连自杀。来培训的牛老师,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虽说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冲突,但作为班主任,事发前她其实看出了苗头,早觉得孩子不对劲儿。

    “现在,有升学率压着,老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上。即便发现学生情绪异常,习惯上,还是一味地做政治思想工作,进行道德说教,不懂如何进行心理帮助。”心理专家说。

    “教师心理健康导航”项目启动的同时,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为全区教师设立了一个心理咨询中心。一旦发现学生情绪异常,班主任被要求要及时预警。当学校难以解决时,可以向这个心理咨询中心求助。教师自身也可以通过中心获得心理支持和专业指导。

    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咨询师李老师接到某中学朱老师打来的电话。朱老师焦急地说,班上一个学生的家长马上要来学校,家长很暴躁,担心她会和学校起冲突,希望李老师能赶过去。

    赶到学校时,李老师看到小越(化名)和他的妈妈已坐在了教师办公室。

    小越埋着头,一言不发,他妈在一旁喋喋不休地抱怨着:“到底是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来学校上课,整天闷在家里也不出门,学校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妈妈大声抱怨时,李老师一直注意小越。每当妈妈问及学校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时,小越的肩膀都会不自觉地颤抖一下。李老师带小越到了校心理咨询室。他告诉小越,这里很安全,你慢慢地放松,希望你能敞开心扉,告诉老师自己遇到了什么困境,好一起解决。通过近一个小时的谈话,小越渐渐打消了自我防御。

    原来,小越在班里遭到同学的戏弄和欺辱,长达一年之久。

    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沉默寡言。两年多了还叫不出很多同班同学的名字。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埋头做物理题,自我封闭在个人世界里,不与外界沟通。一年前,父亲的突然去世,给小越更大的心理打击,人也更加沉寂。

    就在这时,他又遭到同学的戏弄与欺辱,这让他开始害怕上学,逃离学校。一个月前,他辍学了,内心世界更加封闭,在家也从不出屋。妈妈唠叨多了,小越就会咆哮:“再让我上学,我就去死!”

    李老师开始对小越的同学和老师进行寻访,了解到了有关小越更多的情况。同学和老师对小越有过帮助,但他实在是太孤僻了,很难走进他的内心。后来,很多同学就放弃了与小越的沟通和交往。

    近段时间,班里确实有个同学经常嘲笑和欺负小越。这个学生,在老师眼里是个很调皮、叛逆的孩子。经常旷课、吸烟、打架,班主任很头疼,使尽了招数也没调教好。在同学眼里,这个男孩很独特,据说他在家里养了好几条大蛇。同学们提及他,个个谈蛇色变。看来,这个男孩就是问题的关键,他叫陈中(化名)。

    见陈中的第一面,李老师的感觉是:他的内心世界充满某种力量:“我知道,要想接纳他,就要从接纳他的蛇开始。”

    于是,李老师与陈中由蛇谈起。精神分析学讲,每个人的人格,可以用一些特定的动物去体现;每个人的子人格,可以由多个动物的性格反映出来。蛇,在很多人的子人格中出现,但所代表的意义不尽相同。那么,陈中心底的蛇,会是什么呢?

    陈中很小就跟爷爷一起生活,父母不在身边,是一个严重缺失父母情感的孩子。小时候,他也很怕蛇,但一次偶然的经历,改变了他对蛇的看法,并从蛇身上获得了自信和力量。

    上初中时,有次学校组织去野生动物园玩,在动物园里,有一个和蟒蛇合影的活动,几乎所有孩子都吓得跑到远处,不敢靠前。只有他,勇敢地和一条8米长的巨蟒缠在一起。就在这一瞬间,陈中看到了同学们羡慕惊愕的目光。一下子,这个不起眼儿的男生,找到了自己长久以来期盼的心理感受:被接纳和认可。从那一刻起,陈中喜欢上了蛇。

    从陈中敞开的心理世界,李老师看出他是一个有进取心、独立的男孩,渴望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期望自己像个男人那样具有生存的力量。然而现实生活让他不知如何才能成就自我。同学和老师,都像恐惧蛇一样讨厌和排斥他,这更造成了他的逆反。

    经过心理分析,陈中沉静下来,慢慢开始反思自己,也面对了自己不敢面对的部分。他有了很深的觉察,告诉李老师,自己的确错了。他常把小越当作一只小老鼠,那种慢吞吞没有生命力的老鼠。现在他知道小越不是小老鼠,而是一个必须尊重的人。每个生灵,都有自己生存的权利,彼此应该尊重和感恩。

    陈中哭着告诉李老师,自己对不起小越,没想到给他带来这么大的伤害,希望找个机会跟小越好好聊聊,请他回来,也希望自己能让更多人喜欢,能被老师接纳。

    几天后,李老师陪陈中来到小越家,这对同窗了两年的男孩的手,第一次握在了一起。小越回到班上那天,主题班会是“回家”,全班同学为他唱的歌叫《朋友》。朱老师终于松了一口气。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最新课题
魏书生:教育就是发现优点,守住....
《射雕英雄传》其实是一部教育真....
教师要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认识“当代教师的三项历史使命”
创新德育工作,大力推进课改,铸....
鹿马桥中学心理辅导成功案例
鹿马桥中学206班自治班会小结
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
让“德育自治、智育合作”之光闪....
鹿马桥中学德育工作汇报
东安一小实验学校德育暨课改工作....
禁令能拦住幼儿园“小学化”?
热门课题
农村中小快乐高效教学方式研究开....
快乐高效教学方式研究课题报告(....
快乐学习问卷调查(学生填写)
斯芬克斯之谜——“人,认识你自....
各科导学案模板精选/各种最新教....
著名作家王朔:是什么把中国人变....
《中小学生快乐学习•....
高效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整合小学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
实施语文快乐高效课堂教学存在的....
课题调研报告《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暑期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上一篇]教师的心理问题与品德无关
[下一篇]学生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区分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版权说明   |   后台管理   |   在线联系
lxw863.com版权 东安县乐学互联网工作室 通讯地址: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白牙市镇文生路11号 425900
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备案信息:湘ICP备19025487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今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