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改中的教学体会
川岩中学授课教师 田玉虎
走进新课程,面对新教学模式,我们怎样教?这是我们农村的教师应该不断实践、探索、反思的。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总的说来,素质比较差。因此,部分学生在上历史课中积极性都不高。 历史教学只有用心来教,才能使教师教得秀气,学生学得灵气,课堂充满生气。那么,作为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如何做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本人谈一些体会。 一、信任学生,他们就会带给你惊喜 回顾我以往的教学,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当主角?为什么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人?是因为我的不信任。 初中的学生, 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 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 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但学生仍然是被动 地接受知识口怎样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 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 学习、思考和分析。第一节课,我信任他们,他们回报我一份惊喜。 这节课, 前三十分钟我几乎仍然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完成了教学任务。 还有十五分钟, 又做了几道练习题。还剩十分钟,干什么呢?好吧,书后有活动建议一“想象一下北京人一 天的生活情景”。现在的学生最不爱写作文,我无法相信他们在这十分钟会写出这样一篇文 章,也不相信他们能写出什么来。为了调动他们的热情,我将题目改为“我——一个北京 人的一天”。五分钟过去后,一个学生举手了——“我写完了。”之后不断地有人举手表示 完成。到下课时,全班绝大多数完成了作文,而收上来的作品,令我和班主任老师惊喜。 一个文弱的小女生,想象着自己在遥远的时代,如何被野兽追得到处逃窜,又如何在同 伴们的共同努力下猎杀了这头猛兽。 这样的想象不正说明这名学生在学习中已经潜移默化地 形成团结协作的意识了吗? 一个顽皮的男生,在文中描写了他是怎样细心地挑选石材,怎样费力地敲打、砍砸出了 他所需要的石刀,和这把刀割开了坚韧的兽皮,吃到鲜美的肉。没有上课的认真,他能再现 这一真实的历史场景吗? 新颖独特并且真实再现历史的作品还有许多。信任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评价方式上的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毫无疑 问是由教师来完成。而现在,我给他们的信任令他们格外珍惜。每节课上学生定成了自己的 作品后,都很客观地审视,给自己公正地打分,然后四人一组进行组内互评,或者以组为单 位在全班发表本组见解,全班给与评分。绝大多数学生在这种极大信任下,都做到了公正甚至谦虚的自评, 正是信任,使得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勇于对课本、对老师质疑口也正是信 任,使我更坚定了课程改革的信心。它真正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学起来达到 了以往所想象不到的自觉、主动,在此,他们也尝到了以往所体验不到的成功感。整个课堂 气氛格外活跃,学生比以往也格外愿意学历史了。
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和能力,鼓励以多种形式表述历史问题 以往的历史课堂,总是以语言文字贯穿始终,顶多再有一副历史地图。而不善言辞的学 生在这里只会更加沉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仅限于一张大卷。学生的个性受到了禁锢,他 们特有的专长无用武之地, 反而令其反感历史课堂, 因其枯燥无趣而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作 业。 而这次的课改,恰恰要求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 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于是,在历史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旁人认为 是“不务正业”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画房屋,这是学生根据书中文字介绍进行再创造所 描绘的半坡聚落的村庄,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课上,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历史大事年表, 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纪年数轴方式的,还有的完全以图画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 历史。 学生们在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叙述着历史口演话剧、 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 等等, 都是他们施展特长的渠道。在历史课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评价,是 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活动课是学生们自由发挥的最佳舞台 新教材独特的一处设计,是安排了单独的活动课。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团”是第一节 活动课。应该怎样上?没有答案。 我将活动分为两部分:各组负责一件彩陶,讨论,破解它的制作、作用等谜团,然后再 自行设计一件陶器,描绘上个人所喜爱的纹饰并互相交流。这两项安排看上去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居然占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因为学生们在这片自由的空间里,思维非常活跃,争相 发表言论,各执己见。虽然打乱了课时安排,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正是这些活动,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也使他们更注意课外收集资料充实自 己,学生学习历史,不再拘泥于某个知识点,而是以各种丰富的活动和学习方式,增强他们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辩论、竞争的意识,加强了审美观,培养了对写作 兴趣。 虽然只有两个月的课改历史,但收获丰富,感受颇多。这种课程设计,虽然教师在课堂 上的作用由主角变成了以引导为主的配角,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必须要全方位, 多层次地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才能适应教材,适应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
2012/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