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师成长的沃土
江苏省苏州中学 黄厚江
《人民教育》2005年第2期的“名师成长之路”栏目,发表了我一篇叙述自己成长历程的文章《行走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在这篇文章中,我写道:“成长从课堂开始。”后来,有年轻老师来信或在我讲座时问我:怎样才能从课堂中获得成长呢?
这里说几点感受。
1.教师,靠课堂立身
人都希望活得有点尊严,都希望活得有点幸福感。那么,教师的尊严,教师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呢?只能来自教育的成功,只能来自课堂。
在很多学校的讲座中,和老师们谈专业成长和学科研究,我都说:这既是责任,既是为学生的成长;也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尊严,为自己活着的幸福感。
什么样的教师最有尊严?什么样的教师最有幸福感呢?毫无疑问,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受家长的尊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受同行尊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受社会的尊重。受学生欢迎,对教师来说,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然而,做有尊严的老师,不容易;做有幸福感的老师,更不容易。
教师上课的感觉,大概有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自己痛苦,学生痛苦,学生比自己还痛苦;第二种境界,偶尔给学生一点快乐,偶尔自己有一点陶醉;第三种境界,常常给学生带来快乐,也常常给自己带来快乐;第四种境界,一进课堂就陶醉,一进课堂就幸福,自己幸福,学生也幸福,自己比学生还幸福。
能达到第四种境界,那不容易;若能达到第三种境界,做一辈子教师,也就太值得了。这两种境界的幸福,不是有两个小钱和有一点小权所能相比的。有老师说,今天这样的应试教育,能让学生喜欢老师吗?我说:应该能。其他学科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语文能。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从课堂开始:热爱课堂,研究课堂。
在课堂中获得了享受,在课堂中获得了幸福。
你,就是最优秀的教师。
2.多听自己的课
如何才能成为在课堂中获得享受,在课堂中获得幸福的教师呢?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深得学生欢迎的优秀语文教师呢?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关注教师队伍建设,什么师徒结啦,什么名师工程啦,形式很多。有用吗?不能说没用,但肯定不是最有用的办法。有多少名教师是师傅带出来的呢?又有多少名师带出了名师呢?
如果你真想成为优秀的教师,我向你推荐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多听自己的课。
我常常对年轻老师说:如果你真想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境界,真想把课教得更好,最简单易行,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录音机(录像机更好),把自己的课录下来,回去反复听,反复看。听到自己不脸红了,听到自己满意了,你必定有大长进;如果你愿意,也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你一定会成为真正的特级,成为真正的名师。
因为常常有杂志要我的教学实录,所以我有时候带一个录音机进教室把自己的课录下来,晚上回去整理课堂实录。听着自己的课,我常常会怀疑:这课是我上的吗?这话是我说的吗?我怎么会这样安排?我怎么会这样提问学生?我怎么会这样回答学生的问题?废话太多,水分太多,漏洞太多;有用的话太少,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太少。——常常是羞愧难当。
我觉得,大多数老师都会知道什么是好课,什么是差课,至少大体是知道的。现在,我们常常是缺少对自己有一个冷静的客观的观察,更缺少对自己进行理性的分析。
我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一些年轻老师。有老师做了,据说很有效果。
我相信,多听听自己的课,必有长进。
3.磨课,是一种快乐
我是一个喜欢琢磨课的人。这不是自夸,也不是自吹。工作不久,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学期选择一两篇课文,用心磨一磨,这课到底怎么教比较好。我有时候说,这就像给自己开公开课。所有课文都认真琢磨,时间和精力都不容许。但一学期琢磨一两节是可行的。而一学期琢磨两节课,一年四节,十年下来就有四十节课。琢磨过四十节课的人,还怕上公开课吗?还怕学生不喜欢吗?有这几十节课垫底,你对课堂教学,对语文教学,必定有深刻的理解。课的整体质量也必定提高。怕就怕天天这样教,年年这样教,几十年还是这样教。自己越教越越没有劲,学生越听也越没有劲。
不仅要自己磨自己的课,还要经得起别人的“磨”。现在很多年轻教师害怕上公开课,就是害怕磨课。我知道,众口难调,上公开课很容易吃力不讨好。但公开课折磨人,也锻炼人,提高人。课是磨出来的,人也是磨出来的。不磨就没有进步。当然,磨课是痛苦的。但有痛苦才有新生。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磨课,努力把磨课当作一种快乐。
要享受磨课的快乐,必须有正确的姿态。有的老师,极度谦虚,别人说的都好,最后丢了自己;也有的老师,自我感觉太好,别人的意见都接受不了;也有的,不会筛选,听甲说甲有理,听乙说乙有理,最后课就成了杂烩;也有的老师缺少主见,这位说这样好,他就这样改,那位说那样好,他就那样改,忽左忽右,失去了方向。
正确的磨课姿态是:心态要平和,态度要谦虚,思想要敏锐,要能融会贯通,要能为我所用,要能优化整合,要能集众人所长,补自己所短。
得到磨课的收获,提升磨课的智慧,就享受了磨课的快乐。
4.亲近公开课
有一段时间,有人狠批公开课。我曾专门撰文为公开课正名。
坦诚地说,我是在公开课中长大的。有人说我是靠公开课“发家”的,并不是没有道理。无论是从名的角度还是实的角度,没有公开课就没有我的今天,就没有今天的我。
要想上好课,首先要不怕上公开课。这些年应邀在全国各地执教的公开课不算,四十五岁之前,在工作的学校,在工作的县市,上过的公开课大大小小我想应该有100多节吧。哪一学期不上几节公开课呢?有自己比较满意的,也有不够满意的,当然也有很不成功的。但每一节都会带给我收获。
我们有的青年教师功利心太强。要让他上课,就问:有什么用处?有奖就高兴,没奖就没劲;有好处就乐意,没有好处就推托。甚至比赛得个二等奖都不太高兴。也有的患得患失,就怕上不好,丢面子,坏名声。我想:你课都不敢上,又能有什么名声?又能有多大名声?
也有朋友劝我,请你讲座可以去,叫你上课不要答应,万一上得不成功,就坏了一世英名。我说,我又有什么“英名”呢?事实上,的确有一批名师,讲理论头头是道,要他上课坚决不干。
说到这一点,我特别敬重余映潮老师。他是教研员,是教研室主任,可是却处处以“课”说话,以“课”立身。用课来指导一线老师,用课诠释他的教学思想。而且几乎不上重复的课,初中为主,高中也行,小学的也教。相比之下,我常常汗颜,我尽管也力争不要一节课到处重播,力争初中高中,阅读写作,文言现代,都要上,但和他比,差距还很大。
我们还要学会听课。公开课都是给人听的,上课的人要有好的心态,听课的人也要有好的心态。有的人听课主要是挑刺,发现一个问题,然后就是全盘否定:“居然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会上课。我看还不如我呢!”也有的完全是仰视,只要是公开课就什么都好。还有人听课就像到菜场买菜,看看有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就拿一点回家,学一个开头,学一个结尾,学一个技巧,学一个噱头。还有人听课是看戏,看看是不是好玩,什么新鲜什么好,什么热闹什么好。也有的人是完全盲从,专家说好他就好,大家说好他就好,到底为什么好他不清楚,他也不想弄清楚。
我们觉得,正确的听课心态应该是平常心态、取长心态、问题心态、研究心态,即抱着平常心去听课,抱着取长补短的学习心态去听课,带着问题以研究的心态去听课。这样的听课心态是比较成熟的,也会给我们带来比较大的收获。
学会听课,当然还要学会评价课堂,因为这涉及更多的问题,这里就不再展开。
5.在课堂中成长自己的思想
教师的成长,除了增长学问,除了掌握课堂的艺术,最最重要的是思想的成长。而课堂,则是教师思想成长的土壤。
要善于在课堂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真正的教学研究,是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脱离教学过程的研究,对于教师来说缺乏实在的意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研究真正有价值的问题,都是来自于课堂。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尤其是对动态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的解决,都必须来自对课堂的考察。很多时候,看似没有问题的备课,一旦进入教学过程,就会暴露出问题。所以,我们要善于进行教学考察,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
进行教学考察,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可以以一个考察者的角色研究别人的课堂,也可以研究自己的课堂,而应该以后者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双重角色,即既是教学研究的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承担研究任务。研究课堂,无论研究别人还是自己,都可以采用文本研究和进入课堂的“田野研究”两种方式。但应该以“田野研究”为主。因为田野研究,除了可以获得文本研究可以获得的信息,还可以获得教学过程中的丰富体验和感受。而这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是尤为重要的。
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中验证一些设想、经验和理论。为了解决一些问题,我们常常会提出一些设想。但这些设想是否可行,能不能有效果,都必须在课堂中得到验证。我们有时候会借鉴一些别人的经验,能否成功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也必须在教学中先进行尝试。同样,一些先进的理论,一些理念,也只有经过课堂的试验证明其可行,才具有实际的价值。哪怕是一些来自实践的或者经过实践证明的思想和做法,在课堂教学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得到不断的充实、丰富和提升。我的本色语文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机制,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也都是在课堂中不断丰富起来的。
等到我们对课堂的研究比较深入的时候,教学过程中,听课过程中,很多鲜活的思想就会诞生出来,很多朦胧的想法就会不断清晰,很多思考就会不断成熟和丰满。对于一个热爱语文教学,热爱课堂的人来说,这是一笔财富,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