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本刊编辑部 特约主持:郑立平 近几年,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绷紧了人们的神经。深入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人们发现,这些恶性事件常常源于一件“小事”——大人(老师或家长)的一次批评或体罚。 教育惩戒,一个陈旧而崭新的话题。说其陈旧,缘于它几乎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影响曾根深蒂固,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刚刚被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所淡忘或抛弃;说其崭新,则是因为现在广大中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明显下降,已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惩戒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关注。 新课改推行以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激励教育、赏识教育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学生?教育到底需不需要惩戒?如果需要,老师该如何惩戒?体罚是否属于必要的惩戒行为?惩戒的边界在哪里?如果放弃惩戒,学生犯错甚至屡教不改,教师该如何应对?…… 没有惩戒的教育谈不上完整 ○赵志疆 随着“赏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被广为推广,“惩戒教育”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于到了谈“罚”色变的地步。面对不服管教的孩子,很多教师发出“老师越来越难当”的感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本身就包含着惩戒的意味。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由此不仅意味着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按照社会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孩子适应集体领域的社会规范,懂得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为了确保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有效,现实社会中充满了惩罚,如果孩子从小就不能学会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他们又该如何去适应今后必然面对的充满惩罚的社会?许多“社会不适症”的发生,不正是肇始于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衔接出现问题吗? (摘自2008年10月29日《广州日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陶继新 刘隆华 刘隆华:教育惩戒在当今一直是教育界的敏感话题,也是一直困扰教师的热点话题,实施教育惩戒更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没有惩戒权的我国教师对教育学生有极大的困难,造成了学校教育常常苍白无力、教育管理常常力不从心。几年来我校实施教育惩戒,可谓如履薄冰,在法律边缘上艰难前行。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虽然对体罚是明令禁止的,但教育惩戒都是存在的,只是方式和力度有所不同而已。2008年4月1日,英国一项新法律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正式生效。规定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法律上给予老师“体罚”学生的权力。在标榜民主、人权的英国出台这样的法律说明惩戒教育和赋予教师的惩戒权是十分必要的。号称“儿童的天堂”、“世界上最民主”的美国,也保留着学校的惩戒权,韩国也有《教育处罚法》,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对教育惩戒的范围、形式、程度等作出了明文的规定。在我国,教育惩戒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更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这都反映了教育惩戒是教育活动客观规律的要求。 陶继新:这些发达国家在倡导充分尊重学生人权的时候,出台相应的惩戒法律法规,当有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味道。而你们实施惩戒教育,不但迫不得已,而且还承担着很大的风险。那么,为什么要“一意孤行”呢?这想,这是责任感使然。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不是为了他们未来发展更好,你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做这种“冒险”的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对您和你们的教师更加敬重。在体罚容易引发学校与家庭之间矛盾,体罚与惩戒又特别容易混淆的情况下,你们确实有点“铤而走险”。不过,在一般人看来一定会由此引发家长强烈反对的惩戒教育,反而得到了他们最有力的支持。看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你们对孩子的惩戒,有着一种内在的维系。是的,家长与教师,在孩子生命成长方面是高度一致的。如果对孩子不管不问,特别是在犯了很大的错误时听之任之,家长反而会生起担忧之心。所以,在惩戒教育实施这么多年来,虽不能说“风平浪静”,却可以说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摘自2010年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 教育惩戒的探索与尝试 ○郑立平 教育是否可以离开适度的惩戒?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到125只鸡。这孩子没有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坏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既然是你,那么你必须赔,我可以借钱给你,但一年之后你必须归还。于是,孩子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不断地打工,终于挣回了12.5美元。 他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说,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每个人的成长中总有一些惩罚让自己终身难忘。一般地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在接受惩戒的过程中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应该有体罚但不能没有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对错误的歉疚和放任,无疑如鸦片一样毒害学生的心灵。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它当然离不开管束,既不能光靠苍白无力的说教,也不能异化为扭曲的暴力教育。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如何进行批评、教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含有技巧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予以适度张扬,以此激励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真、向善、审美欲望;另一方面,合理的惩罚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可以有效地警醒学生,帮助其克服缺点,改正过错,还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抗挫折的能力。惩戒犯错学生,不光在于教育犯错学生本身,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教育其他学生的警示作用,让其他人引以为戒。 (摘自《校长参考》2010年第8期) 爱,不是教育的一切 ○李镇西 什么是惩罚?我理解的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甚至可以请出教室让学生反思其过(对所谓“请出教室”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好简单肯定或否定);或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做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 但我要说明的是,不管怎样的教育惩罚,都不能是体罚。 我这里还要强调的是,科学的教育惩罚不仅仅是制止违纪现象的手段,而且还应该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法治精神的途径。也就是说,教育惩罚不应该只是来自教育者,而应该来自学生集体意志。比如在我的班上,所有的惩罚都来自学生民主讨论最后无记名投票通过的《班规》,因此,这“惩罚”已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如果这样,很容易导致教师不自觉的“专制倾向”),而是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更重要的是,教育惩罚不能仅仅针对学生,同样应该针对教育者。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中,班主任和学生都应该遵循共同的“规则”,而不能有任何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的特殊成员。在这里,教育惩罚充满了师生平等的法治精神。从教至今我当班主任已经20多年,我多次因不慎违规而被学生依据共同制定的《班规》惩罚。我觉得,这不是我有意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或者显示“打铁先要本身硬”。真正的民主教育,理应如此。 (摘自《班主任之友》2011年第1期) 美国学生不敬教师被罚款的教改启示 ○熊丙奇 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名中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使用了不敬语言,学生被带至校长办公室,校方向她开具了340美元的罚单。学生不服,辩称自己无罪,后告上法庭,法院裁定其需缴纳罚金。最后,这名学生共承担合计637美元的罚款,为此,她现在在餐馆打工挣钱“还债”。 课堂上的几句不敬语,就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可能出乎大家的想象。这么严格的规定,究竟妥当不妥当?换在我们的一些学校,可以推想的局面是:舆论会对学校的做法口诛笔伐,家长也会去找学校理论——这么一点小事,就“上纲上线”,罚这么多钱,难道没有比罚款更好的教育方式吗?大致结果会是,学校取消对学生的罚款,同时向学生赔礼道歉。接着,下一次,学生在课堂上更大胆地对教师不敬,教师对于不敬只有忍着了。 美国学校的严厉规则大可商榷,但其制定规定以及执行规定的严肃,却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其一,校规通常是由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因此,无论怎样严格,各方都知情、参与并接受。其二,规定既已制定,就必须执行,校方根据事实,严格地按照规定对学生作出处理。其三,学生不服,可提出申诉,有关部门将根据申诉进行调查、处理。其四,学生本人承担罚款,要用自己的劳动“还债”,而不是由其家长代交罚款。 (摘自2011年2月12日《教育时报》) 美国一所高中的惩罚教育 ○邵淑红
2010年春节前,笔者作为山东省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赴美培训团成员之一,到美国康涅狄格州(以下简称康州)进行了为期3周的培训学习。1月28日,我在美国康州Woodland Regional High School跟岗见习。当我问及对于问题学生他们是如何处理时,校长助理Maureen Carroll女士领着我们到了一间教室。这是一间专为违纪学生提供的禁闭室。禁闭室只有普通教室的一半大,有三四套特制桌椅,桌子两边有隔板,学生面墙而座。门口有值班教师,无课教师轮流值班。教室里有各种杂志供学生阅读。墙上贴着“学生必读”的要求,内容如下:要尊重别人;要用适当的语言;要按时到达;要一直呆在所要求的桌椅旁;要填写反馈表;要完成作业或课堂工作;要安静读书,不能说话,不能睡觉,不能无所事事,不能运动,不能玩各种电子产品;午饭在禁闭室吃;若迟到了,或表现不好,没完成所要求的内容,第二天再来禁闭室禁闭一天。
在学生的桌子上,我看到了一份学生的作业,翻译过来内容如下:
(1) 在禁闭室的盒子里,找任何一本杂志,阅读一篇文章。
(2) 对你所选择的这篇文章,写出观后感。
(3) 观后感不得少于200字。
(4) 观后感必须附在该文章所在杂志上面并注明所在页码。
(5) 放学离开禁闭室前必须将观后感交给值班教师。
学生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后必须填写如下的“处理单”(Processing Form):
姓名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
本周你已经被处罚了几次?_____________几点被送回教室?_____________
你做了什么(你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为什么会做出这样违纪的决定?
——我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我想控制局面
——我想挑战老师的权威
——我不想做作业
——我不知道该做什么
——我和同学吵架了
——我没做好上课的准备
——其他
你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行为对你的老师和其他同学有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两条你将改正错误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回到教室后继续捣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这种行为是为人所不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使学校的教育功能得到正常发挥,美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有一套明确详细的规章制度,有一套供本校学生遵守的行为准则。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学生必须确认学校的规章制度,承认学校教职工的权威并接受其指导。任何学生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不执行学校教职工在学校范围内或因与学校有关的活动提出的合情合理要求,均视为违纪行为,任何违纪行为都要受到惩罚。
我所跟岗见习的Bristol Eastern High School的校长助理就参加了2010年1月22日举行的问题学生听证会。校董事会成员、总监、校长助理、家长及家长的朋友、当事学生甚至家长请的律师共同出席。校长助理会呈上学生的过失单。学生违反了什么纪律,违反了多少次,这些都有正规的纪录,由大家一起决定那个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处罚。有的学生可能要回家呆几个月。如果这个学生没有超过16岁,学科教师必须登门为学生补课。如果超过16岁,可以不登门,但Bristol Eastern High School要求必须去。一切都那么正规,一切按程序办,没人会随心所欲地改变。
美国中小学对学生的惩罚颇具特色。其一,美国中小学在教育学生时并不吝啬惩罚。该罚就罚,该重罚就重罚,美国中小学对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的认识比较清楚。其二,美国中小学惩罚学生时要求公平合理,必须按规章制度办事。美国中小学的规章制度非常健全。这与美国多如牛毛的法律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学生犯了错误就按相关条款处理。其三,在美国,惩罚就是惩罚,既无争辩和解释的余地,也无需细致耐心地说服教育。这与我们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国在惩罚学生时,一般伴随说服教育,而且我国教师在惩罚学生时,经常罚态度,承认错误、态度好就可以轻罚或者免罚,但美国几乎没有类似的做法。美国人认为,在惩罚学生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没有必要的。对于惩罚,学生只要知道因为什么就够了,至于这是否合理和学生以后应该怎样做,那完全是他自己的事,道理主要靠自悟,行动主要靠自导和自主。惩罚时严格照章办事,违规就罚,很少姑息。这是美国健全的法制在教育中的缩影,这样做有利于维护制度和法律的严肃性,有利于让学生从小养成要遵从游戏规则的观念。
(摘自《基础教育参考》2010年第9期)
责编:袁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