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的生活空间为学生品德的形成,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平台,生活更不断给予他们以新的启示和顿悟,给他们更多的积累和完善。修订的《课程标准》强调:思品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增加实际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课时。教师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将学的道德知识付诸实践,把小课堂变大、变活、变新,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增长,才能做到知行统一。
一、体验实践——内化行为的前提
“听到的记忆不深,看到的容易忘记,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体验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体验,在学生不断亲身体验中,学生得到不断提高、升华。
1、让学生进入家庭生活中体验实践生活。孩子虽然生活在每个家庭中,很少有孩子去用心感受家庭生活,通过体验让学生获得一份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例如在教《孝敬父母》一课前,组织开展“星期天我当家”活动。给每人发一张表格,要求学生从买菜煮饭到洗碗抹桌,从洗衣叠被到打扫卫生都自己亲手做,通过这一活动开展,将孩子与父母进行角色置换,让学生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要孝敬父母的道理,同时,课后进一步指导实践导行活动。
2、让学生进入学校生活中体验。有些课例,就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进行体验,如:做事要有责任心,通过解剖自我,树立榜样,让学生明白做事要有责任心的必要性和光荣感,同时在生活中进行具体的实践。在《敬礼,亲爱的老师》这一课前,让学生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在教《小伙伴之间》前让学生体验小伙伴之间的真挚情感。
3、让学生进入社会生活中体验和实践。
面对时代的迅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思品课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例如在上《家乡大变化》一课,要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有一定的程度,可以拟定系列课前体验活动。
(1)组织学生参观市区的新面貌、新气象;
(2)收集城区新面貌的图片的照片;
(3)请街道中的老年人讲讲城市过去的样子。
在课前体验的基础上,上课时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反馈出来,学生之间便可将体验中获得感受互补。
4、让学生进入大自然中实践体验。
思品课前,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培养起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操,体验生命的可贵,例如在学《飞吧!小鸟》一文前让学生去林中听听小鸟欢快叫声,去林中看看小鸟快乐飞翔的身影,学生就感受到小鸟多可爱。 课后延伸,大自然中的生命是多么可爱,保护大自然生命成为课题的延伸,放飞捕猎的野生动物,宣传保护动物的行动。
“一个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进入大环境中体验生活,一次又一次地去大自然中完成导行,学生通过真切的体验,深刻的领悟道理,在实践中不断碰撞,牢固树立优良的思想道德认识,把德育内化为行动。
二、课堂艺术——点石成金的策略
学生课前有了深刻的体验,课中如何调节、点拨,如何去辩析实践导行,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消无声息,潜移默化中得到认识上的提高,主动地去实践,这是思品课堂教学的关键。
1、现场考察、获得感受。
思品教学只有面向社会,走进社会,置身于社会之中,才能增强学生对道德认识的可信度。有些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认为干粗活,脏活的人没出息,轻视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那么在教《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时,就可以把思品课上成“活动课”,在课中让学生进入社会大环境现场考察:
(1)事先与某一“营业员、清洁工人、老校工”取得联系。
(2)讲明调查体验要求:观察各行各业劳动者是怎样从视这种劳动的,再进行模拟操作。
(3)分小组调查体验。
(4)体验后,各组汇报结果,谈体会。
在交流中学生纷纷表示各行各业劳动者很辛苦,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可见,把教学搬进社会大课堂,其教学效果与课堂单纯抽象地摆弄文字是不能比拟的,学生在大课堂中看到活生生的社会,实实在在地获得了感受。
2、环境模拟,激发兴趣。
环境模拟是加工教学内容,拉近教材内容与实际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的一种方法。如在《讲信用》一课时,淡化了课堂,模拟了社会媒体中受关注的节目《实话实说》的演播现场,营造了“实话实说”的氛围,把一堂思想品德课设置成一采访节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畅所欲言的环境中,在同学老师的问一答、一笑一谈之间,学生接受了教育。又如《做事要有责任心》,在实践导行时,模拟“责任有限公司”,招聘公司经理,制订分公司计划和责任范围,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纷纷选择并应聘环保、纪律、学习、体育、社区等责任有限公司的经理或员工,各职其职,真正成了班级的小主人。
3、请进课堂,深化教育。
道德教育根植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利用学生身边人和事,以增加感性认识,深道德教育。例如在教学《劳动不分贵贱》时,为了能使学生真正懂得社会生活需要各种劳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为人民服务,是值得尊重的道理,可以把清洁工人请进课堂,让他介绍辛勤工作的事迹,清洁工人现身说法,让大家体会到:社会上任何一种劳动都是值得尊重的,同时,养成不分贵贱的劳动观。
4、形式活泼,激发潜力。
陈鹤琴先生曾在活教育十六条原则中提出教学游戏化、故事化,在分组教学中又提出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因此创设多种新款的情境,多种趣味的途径,更易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产生冲动欲望,印象深刻。如在思品课中,要充分挖掘师生的创造潜能,结合教材,运用板块教学,让学生问一问,做一做,唱一唱,看一看,演一演,夸一夸,分一分,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写一写,辩一辩,赛一赛等,小岛闯关游戏,照镜子洗洗脸,开垦责任田,亮红绿灯,自选商场,行为追踪,优点轰炸,上雏鹰网,焦点访谈,小品表演,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得教材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情感给煽动起来,并使其延续,落实到行动中,这样的思品课,学生喜欢上,创造欲望,课堂效率得到真正的提高。
5、人机交互,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创设了声像、视听组合的立体教学氛围。正确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思品教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不仅能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而且能增强思品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多媒体储存的丰富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为道德观念的导出提供了便捷,也为学文明理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如《保护环境》一课,先播放学校生态考察队的考察片段,市郊区某村垃圾浮满河道的景象和生态自然保护区山清水秀的环境,通过设镜比较引起质疑,导出教学目标。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缘何而起?设境—形象直观,学生初步意识到;环境问题与人类的活动有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课中,以生动的课文为载体,利用多媒体大容量的特点,以形象导知,拉近学生思想品德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化静态教材为动态施教,有声有色,入情入理,增强学生道德认识的直观性和深刻性,课尾导行,运用多媒体模拟学生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实现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起到及时反馈信息和学生相互交流的作用。
6、心理融合,共塑个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未来人才的思想品德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国际竞争激烈,全球交流频繁的需要,未来人才更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心理、道德品质。
心理健康决定着各种素质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是品德教育的前提,能使品德教育工作者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心理测验,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心理健康教育使品德教育内容更丰富,使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内涵更丰富;它拓宽了品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增加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如,当学生产生心理冲突时,采用聆听和疏导相结合的方法,使之产生情感共鸣,在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时,运用新的训练,这无疑胜过单纯的思想教育。在品德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了解社会和家长对其角色的期待,产生正确的角色认知,并学会处理角色冲突,懂得在社会、学校、家庭中分别应扮演好公民、好学生、好孩子的角色,逐步树立责任感、友谊感、同情感、幸福感,提高抗挫折能力,抗诱惑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