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如何才能被原谅?
——从《我不原谅》一书中反思教育
对教育,钟道然说:我不原谅!易中天说:原谅也可以,前提是必须改正。
怎么改?钟道然说:按照内心的渴望去生活。易中天说,回到根本,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我有足够的发言权”
《我不原谅》一书中,钟道然写下了对于教育制度的批判:“中国的学生,是背书做题造就的,是考试卷子造就的,是一道道题的标准答案造就的!”他认为小学拿走了学生的独立价值观,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这便是你花十六年接受教育的结果”。
这些强烈而直白的批判,让许多读者将他与当年各科成绩“红灯高挂”的韩寒联系在一起。然而,与很早就“逃离”教育体制的韩寒不
同,钟道然从小成绩优异,几乎每个学段都就读于中国最好的学校,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
可是,一个对“标准答案”持有强烈批判情感的人,如何能在这种体制下考出高分呢?钟道然用他特有的方式向记者解释:“就像吃了很多口难吃的苹果,才能写出这个苹果的反胃之处,也就是说,只有在这种体制下存活过,并且存活得很好的人,才能真正客观地对中国教育作出评判。我就是那个吃了很多口难吃苹果的人,我有足够的发言权!”
于是,有了书中开篇的那一幕:2010年的一个下午,正在上大一的钟道然逃课到校外的一个广场。他质问自己,过去20年干了些什么,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干。他决定: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我为中国教育开‘处方’”
其实,对于2010年的那个下午,钟道然认为那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爱好艺术,热衷钻研美术、建筑、音乐、文学、电影的钟道然,在报考大学时,仍能免俗地报考了“名字好听、毕业有出路”的经济学院。
“上大学以前,从来没有了解过大学是什么样,只是抱着天真的幻想。”钟道然告诉记者,以前他以为大学能为他带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钟道然在书中写道:“工作、考研、出国吞噬的是青年人最宝贵的品质,从此你正式走上了别人设定的、不属于自己的路,而抬眼望去,你都能看到自己以后的衰样儿。”
为了给自己一个回答,钟道然搜集了大量古今中外有关教育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钟道然在书中给中国教育开出了自己心中的“处方”。他认为,中国教育最根本的症结并非高考,而是大学。
“正是大学的种类单一导致录取方式单一,学生没有选择余地。路越走越窄,窄到成了独木桥。”所以,钟道然认为,教育问题之根本在大学种类,要鼓励并帮助私立大学,包括外国大学分校的建立和发展。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教育的改革”
如今,《我不原谅》这本书在已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钟道然极具个性的语言也吸引了不少“90后”、“00后”的学生粉丝。记者在北京三联书店看到,《我不原谅》一本书被摆放在进门右手边较醒目的位置,吸引了不少读者驻足观看,其中不乏背着书包的中学生。店员介绍称,这本书“卖得还不错”。
“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而他也向记者坦言,他最期待的读者是教育工作者,“希望他们通过这本书能了解现在学生的想法,看到中国教育的现状,从而做出改变。”
对此,一直力挺钟道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邢爱芬深以为然:“教育从来都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事情。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教育的改革。”
本文于女生节刊登于《现代教育报》
采访于2012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