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享快乐的语文课堂
——一年级语文快乐教学随笔
南桥中心小学 王亚平
泉水叮咚,穿过原野,欢快的奔向大海,语文课是不是也应该像泉水一样,快乐,甜美的注入学生的心田呢?
是,我一直都深信,语文课是非常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课堂,如果没有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和乐趣,如果没有教师充满激情的参与和内心涌动的愉悦,我想语文课就失去了它原本应该拥有的价值。我认为在语文课上,我们不能把语文知识生硬地灌输进在学生脑里,我们必须让它诗意的盛开在学生的心里。为了这些花的怒放,语文老师要有优美的语言,应变的智慧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互动,使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得以碰撞,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充分参与进来,进而与老师产生共鸣,久而久之也才能更好地学习祖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语文课也才会真正的灵动起来。
2011年9月,刚刚从大学的门槛出来的我就踏入了这所美丽的小学校园,作为一名专业英语教师在这里第一次担任了一年级小朋友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这让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有点措手不及。由于缺乏语文教学经验我很担心自己在方面做的不够好,担心自己不能带给孩子们完美的语文课堂。也许不少老师认为,语文其实非常简单,尤其是一年级语文,内容相当浅显易懂,无非是识字,读书,背诵和写字,只要在这些方面让学生掌握了,语文教学也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了。其实不然,语文课包容的内涵相当丰富,语文课上的汉字是那样的优美,语言是那么的生动,灵气,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它将我们华夏几千年的璀璨文化洋洋洒洒,妙趣横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没有以浪漫而有诗意的心来体会期间的快乐,那将会是怎样一种损失?而一年级小朋友如果如果在学习语文之初就对其产生了厌倦或抵触,那么,在未来漫长的语文学习生涯中,他们都将失去了快乐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汲取我们华夏文化精华的积极性,这不仅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更是孩子学习成长的遗憾。
通过将近一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的摸索和历练,我慢慢地发现,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形式各异的方式,多多鼓励孩子,表扬孩子,用心去爱孩子,有一颗浪漫诗意的心才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快乐的语文课堂,也才能真正与孩子们共同享受语文课堂带来的快乐和轻松。
一、 教师讲话尽量使用儿童化的语言
一年级的小朋友大多六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孩很纯真很浪漫很喜欢卡通动漫,因此在课堂用语上教师如能使用一些可爱的儿童化语言,他们会自动将心向老师靠拢,上课过程中也会更有兴趣和积极性来配合,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在我的语文课堂中,如果有小朋友讲话,或者不认真,我就会用他们喜欢的语气善意地提醒:“哪只小羊羊不乖了?不乖的话,包包大人要生气了哦。”在我们班上,由于小朋友们喜欢喜羊羊这个动画片,所以所有小组的组名都是以每只小羊羊来命名的,如懒羊羊,花羊羊,喜羊羊等,而我就是主管青青草原的包包大人。在发出指令时我经常会使用诸如“大眼睛,看黑板”“小耳朵,认真听”或者“谁来带领大家来认识我们的生字宝宝呢?”之类的语言,孩子们都会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一年级小朋友的注意力一般很难持续较长时间,所以在每堂课上,我都会利用两到三分钟的时间来给孩子们讲故事或猜谜语,这有益于帮助他们缓解疲劳,这个时候我就会说“看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坐得最端正,而哪个小组的羊羊们还没有把小耳朵竖起来的?”孩子们一下子就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教师和故事身上。
通过在课堂中大量使用儿童化语言,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拉近了与孩子们的心理距离,让孩子们在学习书本之余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愉悦,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世界被老师所认同所尊重。
二、灵活采用多种课堂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课堂形式如果只是教师简单地讲授和学生被动地接受,那原本可以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何来快乐和笑声?我认为教师一定要在灵活采用课堂形式上花些心思,才能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快乐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对这些仅有五六岁的一年级小朋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让自己不断灵活转换语文课堂形式,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新课导入形式多样化。在每一节新课之前,我都会好好思考以怎样的方式导入才能让学生既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又能将其与新课内容紧密联系。为此我想了很多办法,有时可能会是一个简单的谜语,有时会是一首儿歌,有时又会是几张漂亮的图画。例如,在学习课文《王二小》时,我是那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王二小之歌》来导入新课的,在歌声过后,孩子们都很好奇,王二小是谁呀?为什么牛儿还在山坡吃草但王二小却不见了呢?在新课时他们就会带着这些问题饶有兴趣地来认真学习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导入,学生就会在每节新课前都会期待,都会盼望上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语文课,我认为这是语文课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2、采用有效的合作竞争机制,让孩子们在竞争中感受到快乐。今年的二月底开始,我校在课改方面做出了大刀阔斧的举措,全校师生都投入到课堂改革的热潮中来。我们在课堂上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实行小组竞赛制。我班共分成了七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位组长和副组长来管理督促整个小组的课堂活动,然后每节课都会以整个小组的课堂表现力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通过小组竞赛活动,例如:在认读生字时看哪个小组能在组长的带领下得出有效的识字方法,在学习新课文时哪一组的小朋友能迅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自己提出问题等,孩子们都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为自己的小组赢得小红旗,以致能在全班脱颖而出。而且,在竞争中孩子们体会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快乐,为自己的小组赢得小红旗能让他们喜笑颜开充满了成就感,就算是没能得到小红旗的小组也不会气馁,因为他们知道在下一次他们一定会做的更好,并能为表现好的同学加油表扬。
3、在学习新课时方法多样化。其实一年级要求掌握的内容很多,如果只是单纯要求学生生硬识记、背诵,对他们来说是任务是比较繁重的,而且即使付出了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的效果却不甚好。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识字,背诵课文。我会不断地学习新的识字游戏,还经常创编识字游戏。比如:开火车,小老师,接力等游戏。我还创编了找朋友、送生字宝宝回家等。通过游戏,孩子们既认住了字形,又能会用这些字。此外,要想让学生学会认字,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效地识字方法。例如加一加、减一减,熟字换偏旁、熟字减偏旁、归类等多种识字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在遇到生字时会主动采用这些方法帮助自己认识并记住生字的字形。在学习课文时,我或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引人入胜的情景,身临其境的感受,或用趣味横生的故事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在学习对话多的课文时,尽量鼓励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与优点,及时表扬与鼓励。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恩。”这话也同样适用于教师之于学生,我一直都认为好孩子和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听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就会有更出色的表现。对一年级小朋友而言,及时的夸奖和肯定是非常好有必要的,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优秀的表现,甚至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如果一直得不到肯定与赞扬,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心理。
在课堂中,我会用儿童化的充满人性化语言及时表扬学生。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叫周子妍,上个学期刚来我们班时很爱哭,上课也时常走神,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也是潦草甚至完不成。后来,我发现这个孩子其实思维很敏捷,也比较敏感,敏感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和上进。我经常在上课时寻找机会表扬她,例如,她上课坐的很端正,我就会摸摸她的头说“周子妍小朋友坐的真端正,大家看她读书多认真啊”要是她认认真真地写完了作业,我就会让班上同学表扬她“周子妍,你真棒!”渐渐地,周子妍小朋友字写得越来越漂亮,上课回答问题越来越踊跃,每天都能听到她欢快的笑声,现在的她已经成为我们班相当活跃的一份子,经常能带动身边的小朋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课堂上教师的及时肯定与赞扬不仅鼓舞了受表扬的学生,也能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帮助学生们树立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四、充分肯定学生各种奇思妙想,让其绽放思想之花
每一位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每件事情每个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看法,尽管很多看法在大人看来是很幼稚或可笑的,但也是他们自身独立思考的结果,教师应多多加以肯定和鼓励。如果在幼年时期自己的想法就被无情地压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得不敢思考,不敢质疑,不愿绽放自己的思想之花,最终演变成学习的机器,考试的奴隶,失去了主动思考,主动质疑,发散思维敢于创新的能力。我相信这是每一为教育工作者都不愿看到的情景。因此,我在语文课堂上不断提醒自己要避免打压孩子们独立的思考和想法,我怕看到他们因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而流露出失落的神情。
在教授课文《司马光》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小组学习完课文后,我鼓励大家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就有一位小朋友问:“老师,那个小朋友为什么要爬到假山上去玩呢?”这个问题非常显而易见,就是因为小孩子贪玩好奇所以才会爬上去玩,但是我想小朋友能提出问题,说明他是认真思考过的,所以首先要肯定他敢于发问的精神,让他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发问,让自己能有独立的思想而不是机械地接纳知识。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足一年的新进教师,教学经验比较缺乏,但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中,我发现要想让低年级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快乐,并能使师生共享浪漫而愉悦的语文课堂其实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有一颗浪漫的充满诗意的心;其次教师要能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用心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寻找机会使用儿童化人性化的语言真表扬他们,肯定他们,充分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再次,教师需灵活采用各种课堂组织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能较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