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快乐教学微探
提要:
本文主要从非智力因素角度探讨动机、情感、环境因素对语文快乐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强调快乐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最为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快乐教学、动机激发、情感诱激、环境因素 一、问题提出: 社会的加速发展,对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更显示了其提高育人效率的迫切性,然而学习内容日益增多,任务的渐次加重,已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堪重负,以致产生了逆反心理,轻则厌学、逃学、重则辍学,甚至导致自杀和施暴事件。据日本学者调查,在15—29岁青少年死亡原因中,自杀在女性中占第一位,在男性在占第二位,我国有人对北京某区青少年自杀占自杀总人数的比例作了统计,1977年为41%,1978年为37%,1979年55%,1980年60%,关于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和动机据《日本警察白皮书》报告学校问题占首位原因为27.2%。为此笔者对所任教县城的几所中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97.2%的小学生注重课堂气氛的愉快与轻松,对快乐教学这一概念,是九十年代上海学者提出以来,国内对其已有零星论述,在此略陈陋见。
二、快乐教学概念: 享受快乐人生是人类心理的普遍特点。事实表明人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可使认知活动更为高效,因此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情境可提高效率,什么是“快乐”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快乐”的本意为“感到幸福或满意。”据此快乐教学中“快乐”的基本含义就是使教学活动参与者情感愉悦、身心协调发展,非智力因素,达到最佳状态的情绪状态,这种“快乐”并非单是外在感官形式上的体验,而且也应是一种内心的专注的精神体验。当然,以感官的快乐体验而引起内心专注的精神体验,也是快乐教学概念范畴[1]。快乐教学追求的最终目的是轻松、快乐、高效率的学习,所以对“快乐教学”我们可以作如下定义: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一定情境条件,使学生产生愉快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学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条件,使教学活动轻松高效的教学活动过程。
三、快乐教学理论基础: 3.1 动机诱导理论。 “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这已成为世纪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一个信条。”[2]据此,我们的教育教学绝对不可忽视学生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动机”一词就是用来说明学生发动和维持某种学习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各种因素的中介变量。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呢?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它涉及兴趣、需要、驱力诱因等。动机理论成为愉快学习的理论基础。 那么,如何引起学习动机呢?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原有嗜好和兴趣组织他们开展一些与学习相关联的活动,使他们体验到掌握知识的必要性和尝到自己能力挑战的乐趣,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我们发现,当学生对其门课程特别感兴趣,不需要什么引导,奖励或鼓励也学得很卖力,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教学内容一时并无多大兴趣,这时教师就要采用各种外部原因,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方法有: 3.1.1、内部动机激发 布鲁纳认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所以,他提出要形成学生能力动机(Competence motiveition)就是使学生有一种求的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向自己德、智等方面消极因素挑战,在战胜自己中,体验成功喜悦,从而获得老师的爱,获得学生的尊敬。实现学生在学校中爱与尊重需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保持动机的自动诱发。
3.1.2、外部动机激发 初、高中学生外部动机中,附属驱力强度减弱了,而认知驱力和自我增强驱力日益加剧,然而调查表明附属驱力仍起很大作用,即学生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的需要仍占一大部分。 如何利用外部诱因激发学生动机呢? 3.1.2.1、提出明确而适度的期望和要求。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该做什么,成功意义何在,而期望必须切实可行,不可过高或过低,否则均不利于目标之实现。 3.1.2.2、给予及时而清楚的反馈。 教师对每次学生的学习结果反馈要及时,如间隔时间很长,就难以激起他们动机。每次反馈要清楚,以使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为助于学生把成功归因于努力。 3.1.2.3、经常性奖励可使学生尽力而为。实践表明,小的经常的奖励比大的但极少的奖励更有诱因价值,经常作课堂提问,并努力发现和给予肯定性评价和适当表扬,即可使学生了解理解水平,又可因注意听讲而受到表扬,这些均可激起学生动机。 3.1.2.4、使所有学生都有获得奖励可能性。 只有使他们意识到,只要尽力而为就有机会获得奖励。教师要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使学生同样都有可能尽自己最大努力超过以往成绩[3]。 3.2、情感诱激理论。 前几年,英国沃里克大学召开了一个世界性情感教育学术研讨会,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换言之,情感教育就是使学生自身感到愉快的教育。因此,情感教育也是实现愉快教学的途径之一。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它与兴趣、动机意志等紧密相联,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从现代语文教育学角度审高,情感的培养对语文学者的修养,教育和发展产生直接而重要影响,中学语文教育既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又要通过语文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对中学生来说,由于青春期生理变化,给情感世界增添了新的色彩,中学生情感趋势特点一般有:1、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易动感情,重感情,情绪高亢强烈,充满热情和激情,活泼愉快,观察发现中学生喜欢唱哼歌曲,喜欢写诗吟诗,遇喜则手舞足蹈,欢呼跳跃,反之则消沉,悲观。调查表明普通中学初中生爱唱者占86%,喜欢吟诗34.8%,高中生爱唱者78.2%,喜欢吟诗48% 。可见中学生情感丰富而强烈。2、两极性明显。中学生身心迅速发展,中学生对各种各样需要日益增长,但他们对这些需要的合理性认识水平却不高,于是产生的主观状态与社会现实间矛盾。这种心理矛盾正是中学生发生复杂的摇摆不定的强烈情感的主要来源和根据。另外,青春期性腺功能的显现,性激素的分泌会通过反馈增强下丘脑部位的兴奋性,使下丘脑神经过程表现兴奋亢进,与大脑皮层的调控能力发生矛盾,使大脑皮质与皮下中枢失支平衡,这是两极性明显的生理原因。因此,这时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3、情感社会性内容不断丰富。初中阶段随着情感的不断丰富,高级社会性情感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同志感、友谊感日益加深,到高中阶段智力和意识不断发展,形成许多新观念和观点,并与不断增长的高级社会需要相联系,形成具有明确道德意识和社会性情感,如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政治感、民族自豪感及为真理献身的热忱和气概,这些情感的发展就会形成高尚品格和人生观。 曾有人作过调查,学校在一星期前为学生订到星期日的精彩电影的票、学生盼了一星期到星期六突然接到通知,为支援“麦收”部分学生要在星期日投入公益劳动,尽管学校作了动员,但放弃看电影而投入劳动的两个班与两个高班学生情感变化不一样。见下表: 人 表 数 现 年级 为看不到电影表现惋惜者 为看不到电影而牢骚有怨言者 只想很快转变其情绪愉快者 为完成新任务而纷纷表决心者 初二(100人) 81 47 42 58 高一(100人) 68 38 84 88 可见随着年级升高,其情感不断深刻社会性,情感不断增强。 4、情感渐驱稳定。一方面表现为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逐步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性质[4]。 中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特征,正是激发和诱导学生健康向上情感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重视情感教育培养不仅易见效,而且可使学生在身心悦愉的情感体验中高效地完成任务。轻松达到教育目的。 3.2.1、激发语文学习之热情。 学习热情是一种稳定而深刻的情感。它对于学生学习有强大推动力。以蕴蓄着坚强意力。要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把语文学习热情激发起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昂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这里关键在于教师的示范和引导。首先,以情激情,通过教师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把学生带入心驰神往的美的境界。其次,导之以法,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坚持讲练结合,启发学生动脑动手、课堂有幽默、有笑声,有沉思,有争论,热情洋溢,生动活泼。再次,融洽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乐学好思,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3.2.2、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道德感是人的社会性高级情感的内涵。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感上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各册课本中具体的古今中外的道德形象如屈原、文天祥、周恩来、鲁迅、白求恩、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情感体验学习这些道德榜样,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教育,培养自重感、自豪感、自尊心,培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责任感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 3.2.3、诱发高尚的审美情趣。 美感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高级情感,语文学习中渗透着审美教育,可通过教材所描绘的景物风景的赏折来品尝自然美,对教材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的剖折来感受社会美,对文章构思谋篇布局,过渡照应,遣词造句分体来体品艺术美[5]。 3.3、环境因素。 “环境”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实践表明,人类自下而上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就可能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后动和行为变化。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子认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些表述论证了环境对人身心的影响作用。 但是,环境影响人之同时,人也改造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之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这些认识将启发我们认识到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3.1、教学环境概念的构成要素。 教学环境的概念表述众说不一,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如客观条件和力量综合,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非织起来的育人环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狭义而讲:教学活动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与课堂直接发生联系的是狭义教学环境,故此探讨狭义环境与语文课堂快乐教学关系有现实意义。 那么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呢? 1、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气味等物理因素。国些因素首先引起师生生理不同感觉,从而影响情绪状态,形成情感,这些物理因素均要符合人生理需求指标,而且使人产生舒适愉悦感,从而为快乐教学打下环境基础。 2、教学设施。教学设施是构成学校物质环境的主要因素。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小而言之,包括:课桌椅、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电教设备,这些因素不仅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学生非智力的情感因素也产生一定影响。 3、班级规模。研究发现,班级规模不仅对学生的动机和学习成绩有影响,而且对师生双方课堂行为及个别化教学实施有极大影响。卡亨认为教师和学生在规模较小的班中往往表现更愉快和活跃。 4、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气氛,主要反映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间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得到教学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取得理想的效果。与快乐教学相适应的课堂气氛具有如下特点:动静相宜,张弛有度,宽松和谐。 3.3.2、环境因素与情感。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积极情感,并以此为中介促进智力活动进行。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效能。美国心理学家莫乐认为:“情绪是智慧的高级组织者,情绪能指导认知过程和影响推理。”而“情绪、情感具有情景性,在不同情境中可以形成不同情绪和情感[6]”因而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情绪,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形成学生愉快的情绪、积极情感来促进智力活动发展。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环境这一功能,可有效提高效率。 3.3.3、环境与动机、兴趣。 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动机是在具体的学习情景中,激发和发展起来的。在特定物件上教学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均可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之诱因,如课堂气氛,师生人际关系,教师期望,学生群体凝聚力和群体目标,群体舆论,学习竞争与合作,教学环境布置新异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动机发生潜在影响。 下面单就前三方面略作探讨。 课堂气氛活泼,积极主动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受到感化与熏陶,从而激发学习无限热情,形成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轻松、愉快、有意义。 师生人际关系良好,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尊重,关心热爱学生,学生也报以积极情绪,会更深沉地热爱教师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迁移现象即由爱教师进而爱他们所教学科。 教师期望也能在有意无意间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一种是通过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关于教师期望的经典实验及后来众多实验都表明教师期望确能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另一种是影响归因方式会影响学习积极性,有两类:成绩归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失败归于外因;成绩归于外因,而失败归于内因。前一种使学习积极性下降,因而教师有意识地提出期望,并帮助归因可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结论: 愉快教学是现代教学的新理念,这种思想不仅是教学本身需要,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知识更新越快速,人才竞争愈激烈,人们对知识的掌握效率越重视。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为“学海无涯乐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便成为人们普遍追求。 本文所述,快乐教学是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学生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健康教育理论指引下,立足于新时期教育现实而创设的理念。它认为环境因素是前提和基础是学习的首要需求,是快乐教学的关键因素。而动机和学习情感,则是快乐教学的核心要素,它既是中介又是目的,也是动力,而动机与情感又是相生相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反作用于学习环境创设。 现代教学必须首先创设文明、雅致、活泼向上的环境,好的空间,时间,人际环境是实现快乐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在遵循教育教学一般规律前提下,充分施展自身优势才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活教书、巧育人、创设快乐情景,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郁的情感,使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享受求知探宝之乐,又增释疑破难之能,既树高洁向上之德,又冶赏美明理之情,使学生性充分张扬,潜力充分显现,培养一批又一批鲜活的有时代特色的完美人才。 附:参考书籍 [1]《国内外教育文摘》2001.12 [2]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施良方《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981 [5]周庆之、程大、张良田《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6]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7]同[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