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谁的责任?
井头圩中心小学 魏小艳
老一辈的人们都感叹:现在的孩子多么幸福!有好的吃,好的玩,好的享受,哪像我们呀,吃过太多的苦。而我感觉现在的孩子们未必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没有丰富的学习生活,没有轻松的学习环境,一切都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掌控之中,又何言幸福呢?以下是我对孩子厌学的几点浅见:
一、老师没有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现在的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培育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要“解放儿童”,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程等方面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因为自由的活动是生命本真的存在方式,也就成为本真的教育方式。然而,在我国现存的教育中,学生的自由是匮乏的,德育是规训化的,智育是灌输和训练式的,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会沦为知识的奴隶、知识的容器,失去的是发展的自由,被抑制、被消解的是人的自由本性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努力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对学生要多些“创新”,少些“规训”,要使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完整的人,一个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学科教学的具体目标应该自觉地朝向这个最高的目标。目前,对孩子而言,选择的自由则是一小半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大半掌握在教师或家长手里。课改中仍有不少教师对学生灌输的是思维定式,教给学生的方法还是按照前人的想法,以固定的思路处理新的问题和情况。有一位老师在教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一堂作文课上,她指导学生描写人物形象时,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的语文老师圆圆的脑袋上长着一对圆圆的大眼睛,她身材不高不矮……”老师们看了这段描写后,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毫无留情地对其进行指责,说这学生把老师写成了怪物,表示不能容忍。于是出现了老师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评语:用“圆圆”的一词来形容老师的脑袋欠准确、眼睛是长在头顶上的吗?……让孩子不知所从。孩子都赋有自己的想象力,若老师这样来束缚儿童的想象,就像是束缚了他的思维,使其得不到自由发展。作家毕淑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谁能改变一个孩子的童年体验,谁就能改变他眼中的世界和人生的蓝图”。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其自身还是一种重要的、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使课堂和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的课程资源。对于孩子来说那该有多么重要啊!!课改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也不是按照某种指令去完成的一项任务的过程,而是一种树立信念的过程。请学会赞赏孩子们美好的情趣、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吧,请懂得鼓励孩子们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吧,那更是一种责任。在成功的孩子后面,都站着成功的老师或成功的父母或兼而有之,他们的优秀或者伟大,就在于把选择的自由全部交给孩子,就在于对孩子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造就上!
二、家长没有为孩子创造好的沟通平台
人类社会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培养好下一代。为什么要去培养?就是因为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社会经历,缺少生活体验,或不懂、或差错、或失误、或挫折,难免引发出一些错误来。为人父母,其责任在于把错误当作改进和提高孩子的机会,给予具体的、耐心的引导,讲明是非道理,指明正确方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怕错误和挫折,勇敢地向前进。全国妇联儿童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等开展了“你对孩子了解多少”千名母亲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找不到好的沟通方法”是妈妈最大的苦恼,占32.35%,其次是“孩子不愿意对我说心里话”和“我说什么孩子都不愿意听”,分别占21.47%,再次是“孩子和我老顶嘴”占11.23%。这是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从孩子方面来说,学习的沉重,升学的压力,单调的生活,老师的监督,父母的过度的管事和唠叨等多种因素,使他们的心理负担与日俱增,既不能摆脱令他们心烦的事,又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和理解,为失去“自我”而抑郁。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们的一种特殊的、封闭的、脆弱的矛盾心态,使不少孩子加入了“烦恼一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宁愿和别人去说,也不愿意同自己的父母交流;从父母这方面来说,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是以“父教子从”的态势对待孩子,缺乏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信任,表现得既不民主又不平等,不是埋怨便是批评说教,从而加剧了和孩子之间的隔阂。
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不能把他们看作永远需要父母精心呵护的小孩子,因为他们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体,最需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对他们自我的理解。这也许是能否和孩子实现沟通的关键所在。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改变才有希望。”作为父母,都应该学会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在改变中缩小与孩子的距离,在改变中找到孩子的自我,你就会体味到走进孩子心灵的那种喜悦和欣慰。
三、社会环境对孩子不同程度的影响。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电视、网络等媒体也高度发达。小学生阶段是形成是非、善恶、公私、奖惩、分享、利他、集体、公正等道德观念的重要阶段,也是道德因果关系判断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由于小学生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是被动接受多于主动选择,所以社会上很多不良现象很容易影响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渗透到儿童道德认知的形成过程中。
如:现在的网络游戏很受少年儿童的追捧。而很多电视电影里宣传的黑社会的哥们义气,依然深深的影响着这些懵懂冲动的孩子,来自一些幼稚偶像剧或者书籍的情节让许多男孩子觉得做“老大”“混社会”就是自己最大的追求。这样的观点几乎存在于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脑子里,很多人的人生观完全混乱了,一方面向往着积极向上,另一方面又会受这些观点的影响希望自己混的很 “酷”。可能很难想象,一些孩子见面打招呼竟然都是,听说你最近混得不错嘛等等,完全一副社会上流里流气的论调。这不仅仅是媒体带来的影响,在我们身边的成年人也处处传播着这样的思想,听说两件就在身边发生的事让人张目结舌。一件是两个学生发生矛盾,吃了亏的学生家长竟然找上其他“混得酷”的学生出钱让他们帮忙打架。第二件更过分 ,舅舅开赌场,让还在上学的外甥“围场”。
网络能让孩子们学到很多知识,了解很多信息。但它的消极影响更多的残害着年少无知的孩子们,在农村,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负责小孩的学习与生活。学生一放学,一个个钻进网吧,沉迷于刺激的网络游戏当中。因此,每天头脑里想得最多的便是游戏,一个个坐在教室里魂不守舍的样子,看了实在是叫人心酸哪!希望社会对这些孩子多一些关怀,让他们能在健康的环境下快乐地成长!
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就注定了这些个孩子将来成长的方向,所以希望所有教育孩子的人们,各尽其责,共同管好这些祖国的花朵,让他们不再讨厌学习,让他们的人生灿烂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