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的真正目的,在于娴熟掌握,运用自如。因此,在全面读书,归纳整理知识的同时,根据教学大纲、高考命题要求和可能出现的各类题型,进行多类型多角度的适应性的反复练习,则是达此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1、练习的基本形式
第一,阶段练。按历史发展阶段,精心编题练习,既是学生及时消化知识、巩固知识的需要,又是教师及时获取信息反馈的手段。鉴于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时间长短各异,教材内容的多寡不一,编制阶段练习时,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如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按历史发展进程,可分为“中国共产党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内内革命战争”四个时期。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练习,则能起到教和学段段清的作用。但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时间的推移,遗忘率也会越来越高。因此,除了学习时注意有关知识的前后联系外,还要注意后一阶段的练习应适当放进前一阶段学习的有关内容,使重点知识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经过多次重复,牢固掌握,镌刻在心。
第二,综合练。进行综合性练习时,需要对目前出现的各类题型,诸如选择(单项选择、多项选择、选择搭配、选择归类、选择填空等)、填空、排列、列举、识图、填图、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问答题等题型,进行分析研究。在客观性题型大量增加,主观性题型相对减少的情况下,根据寓能力要求于试题之中的要求,编拟变化型练习,使学生能将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各类试题之中。譬如随着标准化考试的逐步推行,选择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悉心编制各类选择题,进行反复练习是十分重要的。而对综合性强、分析度大、需要多方思索方可作答的主观性题型,更应注意拟题练习。如198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第二道问答题:19世纪末山东是怎样变成德国“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中外史实说明因此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该题答案,散见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下册的有关章节中,跨度大,涉及面广,分析度大,倘若不精通教材内容,难以从容作答。
第三,归类练。以类相从,逐类贯通历史知识是一个积极思维消化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练习。而按类拟题练习,又是强化记忆、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之一。在这方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示范,编制诸如政治类、经济类等练习,交给学生去做;嗣后,授之以法,让学生效法编制文化类、军事类等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史的积极性。师生共同努力,学生就能更全面更系统更扎实地掌握历史知识。
此外,教师可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编练习,相互作答,相互批改订正,教师择优讲评,让学生做“先生”,相互促进提高;在此基础上教师命题,闭卷考查,检验效果。无论是何种练习或考查,教师皆应讲评补缺,完善知识。讲评力求规范化:要点全面,重点突出,史论结合,语言精确;补缺要及时,以冀引起学生重视,使知识目臻完善。
实践表明,读得全面,理得清楚,练得适度,三者结合,相得益彰,效果显著,知识就能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力量。
首先要了解历史试题的类型及其特点,其次要了解各类题目回答的基本要求,第三要了解“标准答案”编写的一般规律。现以回答问答题为例略加说明。
(1)认真审题。审题是答题的先导,也是答题的关键,必须认真推敲,弄清问题的范围和要求,特别要注意关键字眼。例如,“简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的两次转变情况,并分析这两次转变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通过审题,明确中心要求是写出“工作重心的两次转变”及“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关键字眼是“重心”和“转变”,范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类型是先叙述后分析。
(2)列出提纲。提纲要简明扼要。列提纲的过程就是组织材料的过程,在列提纲的基础上作答,就会要点齐全,层次清楚,例如,“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有什么不同?”抓住三个不同时期,按顺序写出各个时期的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政策的主要内容及作用,做到纵横交插,点点不落。类型是叙述分析加对比。
(3)史论结合。史论结合是回答历史问题的基本原则。史是史实,论是理论或观点、结论。史论结合,即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结论。没有史实,只谈理论,那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只摆史实,那是材料的堆砌。只有史论结合,摆事实讲道理,才能把题答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