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余年。中国教育正以从未有过的变革的勇气挑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涌现出了一批教学模式变革的“精英”,如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主、交流”模式……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诚然,这些教学模式为推动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可否认,也应该继续很好地运用。但一节课究竟该怎样上,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什么是教学模式?我们是否需要教学模式?如果需要,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利弊如何对待?教学模式的背后是什么…… 我们综合了一些老师的观点与思考呈现给大家。希望本期专题能够引发大家对教学模式作更深入的思考与讨论。
“教无定法,但需有法。” 这是模式倡导论者坚持的理念。但这个“法”是否就只能够是模式呢? “高手艺入化境,无招胜有招。” 这是去模式论者常标榜的教学最高境界。但无与有是互为依存的一对矛盾,舍一取一的割裂,难道不是一种悖论吗? 有没有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法? 有没有可以包医百病人人得而用之的教学模式? 有没有必要让全校、全县、甚至全国各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教师用同一种模式去给千千万万不同的学生上课? 应该如何学习并应用模式? 这是模式倡导论者必须直面的问题。 教学模式真的一无是处吗? 我们真的仔细研究、系统实践、深入思考过教学模式吗? 我们自己的课堂真的没有一丝模式的影子吗? 我们真的可以做到每堂课、每个知识点都能随心所欲、得心应手的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讲授和应对吗? 这是去模式论者必须直面的问题。 教学模式,其利多还是其弊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当前的教学模式热有愈演愈烈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由此而引发的争论也日益增多。我们不是模式论的粉丝,也不是去模式论的拥趸。只是觉得,对待教学模式,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我们都不要急于表达意见和下结论,更不能遗忘一些最基本、最朴素的态度。 首先,我们应该抛弃功利的心态和目的。如果我们的出发点和指向不纯洁,由此生发出来的教育主张必然因功利的取向而最终与教育的本质规律南辕北辙,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如果只计较个人的名和利,那么,当我们标榜和兜售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育主张时,我们与卖假药的江湖郎中实在是一般无二,只是给社会的伤害比江湖郎中要厉害得多。 其次,我们应该更理性。模式论者,或是去模式论者,基本都可以自圆其说,但理论的体系、层级以及论证等等,均无法做到无懈可击。这至少说明,我们还有提升的空间,还有完善的必要。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如此急于给对方盖棺定论而给自己大摆庆功宴呢?浮躁常常代表着浅显,武断往往意味着无知。我们不妨做更深入的调查、更系统的实践、更严密的论证。教育需要激情与理想,同样需要科学与理性。 再次,我们应该把握好度。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谁都懂的道理,但也是谁都容易犯的错误。学模式,学的度是什么;用模式,用的度是什么;批判模式,拒绝的度是什么;推广模式,适应的度又是什么……模式也好,去模式也好,都是对教学艺术的追求。而教学艺术又何尝不是一种“度”的艺术呢? 最后,无论是模式论者,还是去模式论者,一味的吹捧或是断然的拒绝其实都不可取。殊途同归,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惟有对模式的超越,才应是二者共同的终极追求。
(责任编辑:southe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