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是非常复杂的心理问题,形成厌学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是主客观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采取的教育对策也应该是全方位的,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方能见效。
(一)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全社会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端正社会风气,特别是电视、电影、文学艺术等宣传作品,内容应该健康向上,对青少年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同时加大整治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及网吧、书刊、音像制品等的力度,创造出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家校联系,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
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培训班、家访、电话和书信等多种途径与家长取得联系,交换意见,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克服过分溺爱、苛求或放任自流的心态,使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养成良好的教育与教养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心理承受外界的刺激或压力都有一定的阈限。在此阈限内,外界刺激或压力可引起积极的动机或行为,即期望正效应;如果刺激或压力超过这一阈限,就会引起消极的行为反应。对孩子不良的考试成绩要耐心地分析,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等确定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降低“高期望值”;家长不要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注意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控力,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厌学问题;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尤其是父母分居或离异的,应在私下解决自己的问题,为子女创造一个安宁的学习环境,使孩子感到安全,使他的学习潜能开发到最佳的状态,从而克服厌学情绪。
(三)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育与教学方法,切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更新教育观念,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要更新,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主性。同时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学校应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和做法,尽量避免由于大量的作业和频繁的补课带给学生的沉重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在教育上以人为本,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学校应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改变“用学习成绩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传统做法,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去评价学生。教师应启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学习好坏,他们都是有着自己的个性与特点的活灵活现的生命个体,因此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不要因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而歧视他们,更不要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而辱骂甚至惩罚他们。教师应主动亲近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手把手地辅导他们,使他们感到亲切、温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及时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表扬与鼓励,使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从而产生学习的自信心与上进心,消除厌学情绪。
3.在教学上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无成就感,就会对某一事物失去兴趣。学习也不例外,对于大多数厌学的学生来说,并非是因厌学而学不好,而是因为学不好而厌学。正像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习上取得成就——这是儿童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学习愿望的内在力量的唯一源泉。只有当儿童的脑力劳动给他带来某种成就感时,他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精神潜力。没有这种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知识的真正兴趣”。他还告诫同行,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智力上的不懈努力。因此教师针对厌学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措施,进行“分类指导、分层递进”的教学,低起点、小坡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教师的表扬与鼓励会强化他们学习的积极行为,使他们逐渐培养学习兴趣,摆脱厌学情绪。
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课堂即“讲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表情呆板,方法单调,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长此以往,课堂上学生难免听得昏昏欲睡,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改革课堂结构,就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地位和“一言堂”的作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发现、掌握知识,而不是由教师去“讲会”知识。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变“苦学”为“乐学”。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
第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渴望得到老师一视同仁的关爱和帮助。因此,教师必须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平等对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心理品质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学习是懒惰和懈怠的最初原因。不愿学习、厌学这种不良的学习态度是经由不会学习转变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最初只是不会学习,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最终才发展为不愿学习、甚至厌学的。因此,对于不会学习才变得不爱学习的学生,首先应该教他们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如教师应教会低年级的学生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朗读和迅速地、清晰地、正确地书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读写技能之外,还应该学会一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的能力——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的能力。对于一些心理品质不良的学生,还要着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勤奋、认真、坚持性、自控力等,使他们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克服厌学情绪。
5.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创建和谐、团结、稳定的班集体,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和活泼健康、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在这种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思考、活动,把学校变成学习生活的乐园,才能使厌学的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还应建立良好的课外活动空间,让厌学的学生释放紧张的心理情绪。要克服重课内轻课外、盲目补课、作业布置各行其是的“应试教育”的弊端,避免让学生终日局限于教科书和做练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有意义的、健康的书籍,多参加课外小组活动,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大量的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的“智力背景”。反过来与课堂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智力背景”,又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吸引力。
6.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厌学的学生存在各种困难和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以便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如因人际关系不良而出现的抑郁、因学习成绩不好出现的自卑、考试焦虑等等,使学生顺利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另外,对待那些单亲家庭的学生,学校应给他们感情上的支持,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学校应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或小组辅导,使他们摆脱父母离异的阴影,消除父母离异对他们学习的影响。
总之,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问题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家庭、学校、社会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外,还要重视从人格、品德、意志、动机、习惯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心理品质,内化学习需求,这样才能提高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厌学心理及厌学行为。 |